首页 > 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赤水河上的古镇,有着独特文化及红色记忆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17 11:47:58

 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古称安乐水,在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上游称鱼洞,东流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梯子岩,水量增大,称毕数河,经贵州省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千米。四分之三流域在大山中,所以赤水河是国内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

 
赤水河流域是中国南方远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1971年曾在桐梓县九坝紫山岗南麓发现“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后又在习水县土城磨制石器(石斧);此外还保存有自秦、汉起的古代文物,如岩墓、摩岩碑刻、石窟寺等。
 
赤水河
 
赤水河,秦汉时称"鳛水(习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鳛部治邑,故名。后汉迄至两晋,称"大涉水""安乐水",不知何所依据。唐天宝十年(715)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改"赤虺"为"赤水"。
 
赤水河
 
赤水河历来就是川、黔间大宗货物运输的重要水道,航运早兴。清代自清乾隆年代起经过整治滩险,小型木船可分段上行至金沙县老虎滩。明朝时期播州(遵义)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被朝廷所专用。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开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
 
赤水河
 
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慢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打闹而演变成为一种水上游戏。长此以往,就将这项活动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
 
独竹漂
 
到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每年端午涨水时,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成群结队,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1998年,赤水复兴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阳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
 
独竹漂
 
独竹漂表演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舟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舟水面。其形其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
 
独竹漂
 
贵州素不产盐,自古以来民众食盐均靠从周边产盐省份输入,主要行销川盐、淮盐、粤盐、滇盐,并以川盐产地距贵州最近,又有通过长江连结永宁河、赤水河、綦江、乌江等水道的交通运输之利,而成为在贵州销区最广、销量最大的食盐。
 
赤水航运
 
赤水河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明·田雯《盐价说》记道:贵州食盐"仰给于蜀,蜀微,则黔不知味矣。"因受交通制约,运入量小,盐价甚高,其价以谷计,"谷日贱而盐肯平,十钟不易一豆,"人们食盐甚艰,"当甚匮也,代之以狗椒","即遇其饶,也止沾唇而量腹"。直到清乾隆年间赤水河经过整治以后,川盐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输入黔省内地,贵州各地盐荒问题逐渐得以缓解,同时,由于川盐通过赤水河中下游地区,推动和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使之很快成为贵州古代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之一。
 
大同古镇
 
赤水河是我国最著名的"美酒河",两岸民间自古酿酒。赤水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望驿台、潭酒、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一首在赤水河流域流传甚广的民谚: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
 
二郎滩渡口
 
一,茅台古镇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
 
国酒门
 
据记载: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又称"茅村"。
 
茅台镇
 
明朝,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过半边桥去宫里进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已经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天下第一酒瓶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国酒文化城
 
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名声在外,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茅台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并逐渐名声大振,渐渐声望胜过了盐业。
 
茅台渡口
 
明末清初,仁怀地域的酿酒业到达村村有作坊。在此期间,茅台地域独步天下的回沙酱香型白酒已臻成型。到了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茅台白酒的品牌开端涌现。以“回沙茅台”、“茅春”、“茅台烧春”为标记的一批茅台佳酿,成为贵州白酒的精品。
 
茅台古镇
 
嘉庆、道光年间,茅台镇上专门酿制回沙酱香茅台酒的烧房已有20余家,其时最著名的当数“偈盛酒号”和“大和烧房”。到1840年,茅台地域白酒的产量已达170余吨,创下中国酿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产范围,“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成为那一时代茅台忙碌气象的历史写照。
 
茅台古镇
 
二,土城古镇
 
土城古镇位于习水县,是一个因航运而兴的古镇,因四渡赤水而驰名的土城。古镇位于赤水河古盐道上,系古时"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古镇同时还是享有盛誉的酿酒中心之一。历史上四方商贾云集,形成了古镇浓郁的商埠文化底蕴。今天传统街区内不仅保留了"前店后宅"的历史格局,更有盐号、船帮(王爷庙)、宋代酒窖、古驿站、茶旅馆、"张半担"宅等一系列凸显古镇商埠文化的历史遗存。
 
土城古镇
 
元末明初,这里的居民在改建街房时发现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墙基,土城从此得名。明朝万历22年(即1594年),土城世袭长官司袁宝台为"竖云梯以为登高之资,建哨阁以为居守之具,立关隘以为御侮之所,贮仓箱以为民命之需"。在土城周围修建了九龙屯、七宝屯、金子屯、天赐屯四大军事屯堡。登上九龙屯,"伸手天可触,俯视层云低","万里河山收眼底,一川赤水壮襟怀!"……远眺古镇:东、西、南三面临水,北面靠山,"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
 
土城古镇
 
古镇群体建筑有两种布局方式"一种是位于山脊时,总体布局向凸弯曲,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视野开阔,利于自然通风;另一种是位于山坳时,是呈凹弯曲,具有向心、内聚感和安全感。古镇传统建筑依山就势,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其造型轮廊高低错落,纵向空间丰富,天际轮廊优美,是一幅"高低俯仰皆成画,前后顾盼景自移"的美妙画卷。
 
土城古镇
 
古镇老年人口比例较大,老人们至今还保留了原有的习惯,闲来无事,便聚于茶馆,品一杯茶,聊一会儿天,日子悠哉快乐,茶馆成为老人们极好的公共交流场所。古老的木结构茶房、木桌、木凳,盖碗茶的清香混杂着围坐一桌喝茶人天南地北的笑谈,让你深刻体会到水码头茶馆休闲的风味。戏曲是与茶馆密不可分的。每逢节庆之时,老人们唱一场玩意(川剧锣鼓清唱),高亢嘹亮之声由茶馆深处飘然而出,如茶香溢满街巷,清净而不喧闹,人们品茗听曲,构成和谐的古镇文化氛围。
 
土城古镇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景区全免费开放。
 
三,大同古镇
 
大同古镇位于市赤水市赤水河畔,贵州省遵义市明末、清初的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木材竹筏浮江东北重镇。
 
大同古镇
 
大同是一个经历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这个颇具特色的古镇是70年前此地繁荣的顶点。半山腰的镇子下,沿河用红石砌成的码头很有规模,当时码头上常常停泊着载满货物的商船。这些船多从下游运来布匹、花纱以及川黔两地所需洋广杂货,以及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运。
 
大同古镇
 
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从码头的规模就可以想见当时大同镇的繁荣,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如今一切都成过去,旱路修通,货物改道,遗留下来的码头石阶零乱不堪,现在早已不见停泊的商船,只有母亲带着幼儿在夕阳罩着的河边戏水,才不致使这个宽敞的码头寂寞。
 
大同古镇
 
铁匠铺也随着商船的远去衰败下来。今天紧贴公路边仍有一家,风箱已不用人拉了,打铁的汉子赤着胳膊挥汗如雨,打的不再只是船上用的小铁具,只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还依稀留有老辈人讲的那份热闹,仍能翻动古镇已远去的繁荣。
 
大同古镇
 
大同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后殿、吊脚楼、岩穴等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墓、古碑、古牌坊则结构严谨,绘画雕刻、书法文字一应俱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西方人称为“石头写成的历史”。
 
大同古镇
 
四,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位于赤水市中南部,赤水河依畔而下,习赤公路至东向西穿境而过,是赤水联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丙安古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
 
丙安古镇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丙滩场首次设立行政区划,系县治下的河西里第一甲。丙滩场这个地名,也才首次见于史书。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
 
丙安古镇
 
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批准丙安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已成为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
 
丙安古镇
 
五,复兴古镇
 
复兴古镇是赤水河畔一个重要的港口,在丙安古镇和赤水市之间,由于靠近交通要道,古镇风貌已经不完整,新建的各式房屋穿插在旧屋之间,而且古镇处平原,房屋间的错落趣味少了很多。
 
复兴古镇
 
这里的古巷道与公路平行,当地人习惯地将这条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巷道称为老街。高墙青瓦的江西会馆,有着百年历史的民居,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复兴场战斗纪念碑”提醒人们,这个繁华的小镇曾经发生过一场近乎残酷的巷战。
 
复兴古镇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被红军鲜血染红的古巷道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长征路。古色古香的民居和古老的石板路被完整地保护起来。作为川盐入黔第一个大港口,复兴镇当年商贾云集,繁华一时,100多家临街店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高耸林立的木楼和临街的老店铺成为复兴镇最重要的标志。如今的长征街,数百年前的繁华已经远去,71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留下的无数弹孔也被磨光。上百年历史的店铺里,堆放着服装、副食品和电器,其手工制作的竹工艺品最为引人注目,展示着市场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