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活动 > 正文

一门风雅 半生交游——从文氏书画展看明代吴地文人情致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09 21:52:50

唐宋以降乃至明清时期,包括吴地在内的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明清时期更成为商贾云集、人文昌盛之地。与之相应的城市文化生活也得到很大发展,一时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称。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如能诗文、擅书画、好收藏、精鉴赏、筑园圃、筵宾客……被称为“吴趣”,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活跃于明代中后期的文徵明,就是其中代表。他是继沈周之后吴地艺坛的领袖,以他为中心,其师友、弟子、文氏一门数代在书画界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论时间之久,不仅在嘉靖、万历时期占有主流地位,即使其后的数百年中有松江画派、“四王”、“四僧”、扬州画派等多个画派与艺坛高手先后崛起,但以文徵明书画为标准模式的吴门画派影响力始终余绪绵长。论地域之远,则不仅自三吴地区波及全国,甚至江户初期被称为日本“唐样书法”第一人的北岛雪山,也是师从深得文徵明笔法的杭州人俞立德,所以其楷书、行书也是标准的“文体”。

 

无锡博物院藏书画中,文徵明本人作品以及文氏一门作品相当丰富。8月18日,由深圳博物馆和无锡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吴地雅事——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书画特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展。此次展览以文徵明为核心,旁涉其子侄、学生乃至朋友等群体,集中展示了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的精品书画32件(组),展览分为“一门风雅传”“从游之士众”和“衡山在梁溪”三个单元,以实物图像的形式展示了明代中叶江南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生活。

 

整个展览再现了文徵明一门与其他文人之间的交游,这里的交游有两种:文人之间的交游互动,文人与藏家之间的相互往来。书画往来,是文人彼此间沟通和认可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人以书画抒情遣怀,好朋友们都来品评一番;当家中收藏了一件珍品,请大家来玩味,有眼力的在后面写个跋,藏品又会增色一番。

 

杨季静是吴中的著名琴士,现今他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了,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和祝允明、文徵明、唐伯虎等吴中名士很要好,此次展出的《蕉石鸣琴图轴》就是文徵明五十九岁时为他画的,该画作以墨笔绘芭蕉嶙石,一高士儒巾宽服,席地抚琴,观者睹其画而能闻其清音。作者题跋则占全图三分之二,以蝇头精楷录晋代嵇康《琴赋》二千余字。杨季静与吴中名士友善,故当时吴门诸家都曾为其作画,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也为其画有《杨季静小像》。

 

文徵明在陈道复的《四季花卉图卷》题道:“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观其所作四时杂花,种种皆有生意,所谓略约点染而意态自足,诚可爱也。”可见师傅对徒弟的赞誉颇深!陆治《后赤壁赋图卷》后,文彭长题《后赤壁赋》,也是体现他们频繁的往来、深厚的情谊的重要例证。

 

在吴中士子中,以文徵明一门与无锡华氏家族的交游最为突出,华氏家族乃江南名门望族,其中,交往最密切者莫过于华云、华夏及华世祯。展览的第三单元便展出了部分文氏父子与华氏往来信札,如文氏与华氏互通的《文徵明、文彭、文嘉与华氏信札册》,全册包括文徵明信札八通,其中,致华泮七通,致华云一通。文徵明致华泮的七通信札,书法风格颇为一致,而落款日期也是顺序安排,故推测书于同一时期,在第三通信札中,提及文徵明妻子将于出月初四举殡。文彭信札三通,其中一通致华世祯,两通致华夏。文嘉在信中提及其亲戚张颙甫,读书知道,善制纸匣,并向华夏推荐,可为明代艺人资料聊补一则。从这些互通往来信札时间间隔看,文徽明与华素多交往,关系相当亲密,其内容也多是互相馈赠问候之语。这些墨迹,不仅是研究文徵明艺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并能在其中侧面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也能看出,文徵明能成为明代吴门艺坛领袖,其因出身名门而拥有的上层氏族的相互支持与推崇,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