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长征 > 正文

一场关于竹子的生活艺术大展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09 10:25:47
竹修修长长,四季翠绿,又干干净净,不汇不漫,一般江南的家居有几竿竹,便有了几分风雅,那漫山遍野的竹园更是有江南山水的卓卓风神,是东方精神得以超越万物的核心意象。现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门口的几竿修竹,被做成了阶梯的样子。进门所及,萧萧竹林,绵绵竹屋,累累竹瓦,漫漫竹道,似乎让人走进了青翠茂密的竹世界。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大展之一,2018年4月7日,“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在民艺博物馆开幕,展出亚洲地区主要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地区30余名竹工艺师、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
 
竹在东方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内涵和发达的传统竹工艺,聚焦于亚洲的竹相关的文化生活。尤其是中国,竹曾经是传统生活里最不经意也最为基础的一种材料,笔筒、臂搁、毛笔等出现在文人书房,竹篮、竹椅、鸟笼等丰富了乡土生活。日本、越南、印尼等国也有大量的竹制品,竹制乐器、生活用具、赏玩器……。
 
此次展览包括“竹林艺谱”、“竹品风神”和“竹屋栖居”三个板块,将传统竹工艺、竹设计、竹营造,部分有关竹的古代和当代的研究文献以及竹艺教学、材料分解分析、竹加工工艺工具、竹造纸的影像记录等相关内容系统化地展陈给观众,冀望在“东方竹”的传统意趣中探索未来竹生活艺术发展的可能性。
 
进入大工业化生产的时代,竹木等天然材料一度被工程塑料等工业制品取代,近些年,由于环保的需要、科技的发展,竹再度进入设计师的视野,被更多的人接受。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竹建筑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也具有很多工业材料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然而,当代的设计实践,更多的把竹作为一类材料来分析,缺少对于竹材质之外的竹造物的特殊整体性的建构。
 
展览第一板块“竹艺生活”展示亚洲竹工艺。从湖北江陵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竹笥”,到最早出土的竹简,到传播到日本被正仓院收藏至今的唐代尺八乐器,竹在生活日用、文化传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本板块藏品既有传统的竹编制器,也有各个国家手工艺人基于传统进行的创造性演绎。
 
第二板块“设计之竹”展示亚洲竹设计。近些年,竹设计兴起,“竹”的演绎往往成为设计师的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敏感的设计师从竹的各种维度去理解它:从材质、工艺解构进行重组,或从竹中提炼形式美感,或从日常功用剖析材料价值,开展新的设计,竹日益构成新的独立的话语体系。本版块邀请的中国内地及台湾地区、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竹设计师,他们多年执着于以竹进行的设计探索和实验,形成了竹设计的一股风潮。
 
第三板块“竹与营造”展示亚洲竹营造。建筑设计师所做的各类“竹之屋”,试图通过一种诗意建造,拓展建筑学类型,以及建筑界面的模糊性,竹造如何面对和解决结构与装饰间的分裂,建造的社会性、材料和工艺的在地性等从不同维度激发了现代建筑设计师们的新探索。其中民艺博物馆的设计者,建筑师隈研吾先生也以他“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的建筑模型参加展览,该建筑是当代建筑设计师里较早采用竹材用于设计的典型作品,在竹营造领域具有代表性意义。
 
展览的展示是该展的一大亮点,“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通过空间设计的叙事性,突破了一般博物馆展陈的常规,激发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感官,致力于以造景、陈设对藏品进行补充,系统化的展陈给观众营造“东方竹”传统意趣。
 
亚洲竹生活艺术展,展现亚洲国家对“竹”的认知及对未来“竹”的各项尝试。结合当下一系列以竹材为载体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实践,通过展览梳理亚洲竹生活的发展史和东南亚地区竹造物的智慧,彰显竹文化在未来造物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编:段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