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陶瓷 > 陶瓷资讯 > 正文

陶瓷器收藏家的收藏之路-陶瓷资讯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2 16:13:31

华夏收藏网讯 军人出身的徐俊和,1994年开始接触瓷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经历了20余年的捡集、研究,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陶瓷器收藏、研究大家。收藏界讲究师传,“北耿南张”两位文物鉴定大家都是他的老师。有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加之自己的勤奋刻苦,徐俊和在自己的30000余件古陶瓷(含瓷片)藏品中领悟感受,欲做整部华夏文明史的收藏者、传承者、传播者……

收藏始于结缘瓷片

提及收藏,徐俊和说还得从1994年聊起。当时他有一位战友,酷爱收藏,每周休息日都会登上去往北京的列车,然后赶到故宫,在故宫里一看就是一天,到了晚上再乘坐列车返回天津。一次战友获悉徐俊和的儿子正在大学攻读珠宝鉴定专业,便登门拜访,希望与这位大学生聊聊收藏相关话题。这样一个举动也恰恰激发了徐俊和对收藏的痴迷。

徐俊和告诉记者:“我儿子在天津商学院(现天津商业大学)读珠宝鉴定专业,他的很多教科书都是针对收藏领域的。儿子用完的书,我就拿过来看,没想到一看还就入门了,放不下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收藏热逐渐兴起的时候,徐俊和开始了捡拾瓷片的艰辛旅程,因为无数前人的经验皆表明,只有秉承“多走、多挖、肯吃苦、勤实践”这四大准则,才可能成为行家。

支离破碎的瓷片捡回来,如果不加以研究,它的价值根本无法彻底被挖掘。之所以别人不捡,而徐俊和却孜孜以求,正是因为他看透了瓷片中的美。徐俊和拿着一块瓷片对记者说:“瓷片看似不起眼,但你仔细和它对话,就会发现它是那么地神奇。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识、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这种美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能体现出能工巧匠的心境。越是名窑名品瓷片,这种美的含量就越大,品位就越高。”

“北耿南张”指点迷津

从门外汉到与陶瓷片结缘,这个过程是用辛苦换来的,而接下来想要往深处走、往精里探,则需要大师指点迷津了。在高友的引荐下,徐俊和拜在两位高师的门下,这两位大师在中国文物界都可称得上国宝级人物,被誉为“北耿南张”。“耿”——耿宝昌先生,著名古陶瓷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张浦生先生,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

徐俊和说:“两位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想做好收藏,前提必须是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词》中提到“文以载道”,他的意思是文字是来说明 “道”,或者为“道”服务的。而《易·系辞上》则认为: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也就是说,“道”是无形象的,而“器”则是有形象的。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无其器则无其道”,而这里的“器”正是所谓的“陶器”。今天,徐俊和能有幸与陶器、瓷器结缘,正是希望能从有形的“器”中领悟无形的“道”。而他的恩师,著名古陶瓷研究泰斗耿宝昌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瓷片是藏家最好的老师。因为残破的瓷片将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使藏家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通过对胎质、釉面、彩料、纹饰、圈足、器口、款识、造型等固有特征及其出土地层、环境的分析、研究和考证,断其年代,定其窑口,必然收获多多。徐俊和正是在这样的点拨中,对瓷器的内涵展开挖掘。

说起与另一位老师张浦生先生的情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徐俊和的藏室名为“片瓷斋”,起初起名时有两个备选方案,“片语斋”、“片瓷斋”,而最终是张浦生先生帮他定下了“片瓷斋”的名号,并且亲笔题写下堂款名。张浦生说:“我在南方(南京)有个‘片瓷山房’,你在北方(天津)有个片瓷斋,这一南一北有个呼应,多好啊。”老师提写的墨宝,徐俊和用一片片青花瓷片镶嵌,置于厅堂正中的位置。

除了两位高师外,这些年来帮助过徐俊和的大师还有很多。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博物馆研究员徐静修先生看过徐俊和的收藏后非常兴奋,随即为他题写“千片瓷片蕴含中华文明史,千片瓷片蕴含中国陶瓷史,千片瓷片蕴含着天津建卫600年的历史。”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古陶瓷修复大家蒋道银先生为其题写 “片瓷韵古”。蔡国声先生题写“片瓷能言,以史为鉴”。恩师益友的激励和鼓舞,促使着徐俊和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片瓷斋”里的研究员

“外行成内行,内行成专家”,这是20多年来,徐俊和收藏历程的通俗总结。徐俊和认为:感受到的东西常常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你才能深刻地感受它。用他的话说,实现从感受到理解、再从理解到感受的轮回过程,其实就是有所顿悟、有所感悟、有所悟彻的化育悟性的过程。

从瓷片玩家到博物馆的名誉研究员,在徐俊和看来,自己能在收藏方面发生这样的“量变”得益于三点:首先,他的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瓷片、书籍,书籍为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当年千辛万苦搜集的瓷片恰恰将理论运用到了实践。其次,有良师益友的点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徐俊和与两位老师、众多益友间正在演绎着“名师门下出高徒”的典型案例。第三,要有明确的方向。徐俊和的目标很明确,他认为中国陶瓷史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文化融汇发展的历史,是中西方文化相互输入与输出的历史。收藏青铜器、收藏古字画、收藏石刻及竹木牙雕等,这些都是华夏文明断代史的收藏,而唯有收藏历代古陶瓷,才是收藏、传承和传播整部华夏文明史。

本期收藏家:徐俊和

徐俊和,1950年出生,现任天津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天津博物馆名誉研究员,“片瓷斋”古瓷标本艺术馆馆长,中国钧瓷天津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工美学会陶瓷专委会理事。他坚持20余年捡集古陶瓷片,学以致用,并加以研究。他的收藏理念是为了学习、研究、学得知识,并回报社会。社会已给予他很高的荣誉。

2005年初,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亟待复制保护,徐俊和主动请缨,自行聘请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历经5年、上百次试制,于 2009年前夕将原件复制成功,填补了失传200余年的珐琅彩制作工艺的空白,经多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为已接近原件水平,由此他也被授予天津博物馆名誉研究员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