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书画欣赏 > 正文

马昭璞在第十五届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何方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7 11:11:01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艺术盛宴,非常荣幸参与其中,也非常高兴在这里能和大家说上几句心里话,把我一路走来——“篆刻”的心路历程给大家汇报一下。

     我接触篆刻艺术是在1989年的初春,在这之前一直跟随中国哲理画院院长、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岳石先生习读书法,但是习作完成后,当无印可钤时,显得单调而不完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遗憾。老师提醒我说:“昭璞,你练练篆刻吧,凭你的功底,在篆刻方面肯定能有所建树。”当时的我不知所以然,于是幼稚的说:“老师,我不会呀!能行吗?”当时老师一反常态,用批评加诙谐的口气说:“谁生来就会刻?你又不是十分的憨,我就不信学不会!”老师的肯定,我的心灵被触动了。于是,我就查找一些资料练习写篆书,先是买了几块青田石,和一把吴昌硕刻刀,试着先刻一方自己的名字,起先,由于不得要领,经常把手划破。岳石老师出差在外地给我买了一本篆刻字典,这本字典就成了我学印的第一任老师。

     从此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练习篆书,不断求索。1989年5月枣庄市书法协会首届篆刻展,老师告诉我送几方印试一试,有幸的是入展了。89年6月2号枣庄成立了在书法协会领导下的青檀印社,被吸收为印社社员,从此认识了不少篆刻大家。如:燕守谷先生,张肇瑞先生,潘梦石先生、马建钧先生等等。在那期间,受益匪浅!燕守谷先生还专门送给我一本《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并且重点标注出一些可以值得临摹的秦汉印。方才对印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很自觉的把临摹的范围划定在唐宋以上,尤其倾心于先秦两汉的质朴率真、简约大气,与天地自然相呼应。于是,心追手摹,决意以学古立身,用篆刻大家韩天衡先生的话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就是说不能抹杀传统,又不能忽略创新,为了继承昨天的“一”来创造今天的“一”。对唐宋降则博观约取,主要学习技巧,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法。

     因工作关系,93年调回滕州,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和印社失去了联系,也很少篆印,直至07年才又重操旧业,当初的同仁都已成大家,而我也成了印坛中的一个老人新兵,由于多年读书习学的积淀,还不陌生,操作起来很快就得心应手。我追求行事完美、自审所作,常十有八九不如己意,因而印倒是刻的不少,拿出来示人的不多。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原因,与外界联系较少,有些活动也很少参加,08年初夏看到岳石老师写的一幅“大唐三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历时半年,于11年3月完成了一套带有佛像的心经印章一套,同年7月到普陀山法雨寺开光。在创作过程中,经受了巨大的考验,进行大量的佛像设计、篆字的取舍等创作手法。为了不使整篇心经字体紊乱,故而全部采用了小篆字体,印面为一佛一字,由于心经里面有不少重复的字,全篇刻了一百二十方印章,钤一整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至少要用半天的时间。

马昭璞先生(左)向论坛献礼

     心经教人一心向善、与世无争,孕万物于自然,育道法于无形。长时间篆读心经,面对一尊尊慈祥的佛,很是能颤动人心、洗涤灵魂,融入生活的真谛无与伦比。对佛印的体验,激发了我的创作情怀,思维愈加活跃,创作充满了快乐与挑战,穷竭古今之变,完善自我之风,纳大千于方寸,容万物于朱白,神游物外,直抒胸臆,何其惬意哉!至如篆刻语言之掌握运用因人而异,窃以为能达其性情则优,自然高古为上。治印时愈思三纪,吾虽愚钝,然性情痴狂!不求名利,但求修身养性,学长者之品,修艺道之韵,为同门之快,乐此不疲!点滴进步,老师为之释然、同修为之许可、好者为之感言!艺途路漫漫,而我必然一以贯之,上下求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