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牧歌
乱中有序的斑斓小船守望着这片海,这是乐东尖界人耕海曲的“五线谱”。
图/孙诺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渔民,与大海相依相伴,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渔业生态和渔业文化。海南本土摄影师孙诺,历时多年,走访本岛大小渔村、渔港,用镜头捕捉渔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聚焦成像,纪录成影。
“拍摄的初衷,是有感于渔民在生态保护进程中面临转型的抉择,意识到渔民的生活场景、作业瞬间和渔业文化应该被记录。”孙诺说。
受限于水深不足,大型渔船只能停靠在万宁乌场港外,小船则将渔获运回码头。
乐东尖界村:偏居一隅的生计渔业
凌晨5点,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尖界村开始热闹起来,前一夜出海捕鱼的渔船陆续归来。尖界村临海,出海捕鱼成了村民维持生计的方式。他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一户人家一艘小木船,两三人凌晨出海,清晨归来,属于小型生计型渔业。
好收成给乐东尖界村渔民带来好心情。
小舟冲岸,摊绳拉船,这是尖界村渔船归来时的独特场景。在这里,渔船不停在海里,而是停在沙滩上。拉船上岸时,不管是谁家的渔船归来,只要挥一挥手,附近的村民就会帮忙,协力互助是这里的优良传统。
头灯、毛线帽、雨衣、一个塑料罐子是尖界村渔民出海捕捞的装备,虽然简单,但是物尽其用,蕴藏着生活的智慧。
船还未归,临高新盈港的渔婆们已经望眼欲穿。
渔船回岸后,渔民们会用水浇洗船头,船头是红色的,时洗时新,寄托着“红运当头”的美好期望。渔民还会检查渔网,补好漏洞,当地流传着“网要收好,船要盖好,下次鱼才能捕得好”的说法。
乐东尖界村渔民凌晨出海,头灯是必需品。塑料罐里装着手机等小物件,防水,即使掉海里也能浮起来。
临高新盈港:码头是渔娘的江湖
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临高县新盈港从匠师手里的木船制造技艺,到在焊枪火花中造成的钢船,更多展望在这里起航,新盈港里木船与钢船的参差,终归被码头岸边渔归的热闹同化。
澄迈东水港边,渔民们在自家的小船上举行“挂红”仪式,以求出海平安、丰收。
清晨,新盈港码头,鱼贩们早已在此等候,翘首以盼渔船归港。鱼贩中多数是女性,她们也被亲切地称为“渔娘”或“渔婆”,码头是她们的江湖。受限于水深,大型渔船只能停靠在港口外,渔获由小船运回码头。船一靠岸,渔娘们蜂拥而上,搬运、分拣、称重、记账,一气呵成。搬运渔获竞争很激烈,渔娘们一般6人至7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形成合作关系。有些渔娘会提前与船长联系,了解有哪些渔获,先达成口头交易,在时间上抢得先机。
水牛拉车仍是乐东莺歌海的常见场景。
在渔港做买卖,通常是“先记账后付款”,是一种信用交易,透露出渔民的质朴与守信。渔娘们搬运渔获后,先记录下品种、数量,等到打包运往各地后,再回来与渔民结算,有些关系好的,渔娘会过一段时间才结算。
陵水新村港: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