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海南周刊 | 归途终有期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14 15:49:11

  归途终有期

  ——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

展览中展出的德文、日文和中文版本的《海南岛民族志》。 宋国强 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江

  “Es gibt keinen Weg, der nichtirgendwann nach Hause führt”。

  这是一句德国著名谚语,意为“旅途即归途”或“归途终有期”。

  2019年9月26日海南国际旅游岛(柏林)签约仪式在德国柏林索菲特酒店举行。为配合活动,我们特前来举办《旅途即归途——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展览。

  这是一个有关德国学者汉斯·史图博与海南岛故事的展览。

  谁是汉斯·史图博

  汉斯·史图博,1885年6月19日生于德国莱比锡,医学博士,原为德国耶拿大学生理研究副教授,1924年春,三十九岁的史图博应聘至上海同济大学任教,任医科生理学教授兼生理学馆主任,此后,史图博将他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留在中国。

  授业解惑之余,史图博还利用假期深入浙闽交界的畲族地区、粤桂相邻的瑶族地区、云贵两省的苗族与傈僳族地区、甘肃的蒙古族与藏族地区,还有海南岛的汉、黎、苗地区等中国各地进行民族学调查,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民族学研究材料与成果。其中,《海南岛黎族——为华南民族学研究而作》是史图博于1931、1932年两次到海南进行民族学调查之后撰写的著作。此书出版之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海南岛民族志》为其中文版。是海南民族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史图博亦因此而被誉为“中国黎学的奠基人”。1951年5月,五十六岁的史图博方回德国,在埃尔兰根大学哲学系讲授民族学。史图博回国后,仍与同济大学保持密切的联系。1961年12月15日,这位海南的德国老朋友病逝埃尔兰根,享年76岁。

《旅途即归途》封面 省博提供

  故事发端

  史图博两次民族学调查征集大量民族文物

  1931年,史图博首次对海南岛做了民族学调查,他从海口出发,经南丰到白沙峒、元门峒,穿过五指山到崖州(今三亚、乐东一带),尔后从三亚乘船到文昌清澜港,最后返回海口。1932年,史图博再次对海南岛民族学调查,这次他从海口出发,经南丰先到儋县,再进入白沙县、昌江县、乐东县、五指山和琼中县,尔后经儋县返海口。史图博在两次对海南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过程中,不仅拍摄了许多照片,还征集了大量的民族文物,包括黎族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玩器和宗教用品。此后,史图博对这批文物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在同济大学举办过相关的教学展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史图博并没回德国,而是随着同济大学南迁至四川宜宾小李庄,就在这极其艰难的时候,他依然没将这批海南民族文物落下。其时,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解放后改称)也于1940年6月自南京经江西、湖南、湖北、重庆、昆明辗转至小李庄,恰与同济大学为近邻。当时,对史图博这批民族文物感兴趣的人很多,其中就有几家美国博物馆欲出重金购买。中央博物院历来非常重视田野民族调查,故也很重视史图博这批民族文物,乘与史图博为邻之际,中央博物院派主任干事曾昭谲(后南京博物院院长)和专门设计委员李霖灿前往拜访史图博,两人经过考察这批民族文物,认为这批民族文物很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当时李霖灿给这批民族文物予以了高度评价,他在《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民族学研究》上曾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