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海南周刊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10 09:38:11

  《百色起义》剧照。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随着《古田军号》《烈火英雄》《决胜时刻》等影片的上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展映逐渐拉开序幕。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向各种纪念性节日献礼的影片和有组织的集中放映活动连绵不绝。献礼片不仅全景式反映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电影人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

  《林家铺子》海报。

  1959—1979

  在影片中向共和国献礼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由周恩来、邓小平主持,组织文化部,由长影、上影、八一等电影制片厂执行,拍摄一批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影片向共和国生日献礼渐成惯例。

  虽然第一次大规模制作和放映国庆献礼片是从1959年十周年大庆开始的,但通过集中的专题性电影生产和放映活动进行规模性意识形态宣传,则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了。这首先体现在1951年春开始的“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活动。

  《白毛女》《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等代表性影片于1951年前后上映,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1951年的电影展虽然并没有体现献礼的名义,但可视为献礼片的萌芽。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各行各业均以丰硕的成绩向国庆献礼。电影作为当时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自然也不甘落后,当时被称为献礼片的多达几十部。在1959年9月25日开始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中,共展出新片35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林家铺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林则徐》《聂耳》等。

  《五朵金花》海报。

  当时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已有十年的创作经验,因此在题材选择和风格呈现上显得较为成熟,尤其体现在处理意识形态宣传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上。这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通过在革命队伍中成长的故事,构建起人们对时代主旋律的认同。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青春之歌》。在这部影片中,党的阳光照耀推动了主人公的成长,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这种创作思维到20世纪90年代依然有鲜明的体现。

  2005年,在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影片评选中,1959年的多部献礼片入选,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除了时代政治原因外,这些献礼片的艺术质量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1969年的国庆献礼片是获准复映的《南征北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三部老作品。

  1978年的重大历史转折,让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解冻、文艺创作复苏,这使得人们对新中国成立30周年庆典充满了期待。

  在1979年国庆以及次年的元旦和春节期间,共有近30部故事片上映,占据当年影片的一半数量。《从奴隶到将军》《小花》《啊,摇篮》《归心似箭》《泪痕》《吉鸿昌》等影片成为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片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献礼片尽管定位不一样,但是都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真实感受,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盼。

  《开国大典》海报。

  1989

  历史的回顾与重述

  20世纪80年代初,国产电影迅速复苏并达到一定高度后,相对陈旧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国庆40周年的献礼片再次把视角对准了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巍巍昆仑》是共和国成立40周年国庆献礼片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多是对革命历史中重大事件的回顾,以及对革命领袖丰功伟绩的歌颂。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献礼片对革命领袖的描述,和此前已经有了很大区别,那就是避免对革命领袖的过分神话,往往通过一些生动的生活化细节来强化伟人身上的凡俗化,较好地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这种带有重述性的做法,可以视为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影视创作对大众消费心理的关注和回应。

  1989年国庆献礼片的宏大叙事获得了中央宣传部门的高度肯定,这直接推动了上世纪90年代初《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史诗巨作的出现,从而使得主旋律电影创作一时之间成为时代热潮。

  对现实的关注也是1989年国庆献礼片关注的重点。但是遗憾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相对较少。值得关注的是《共和国不会忘记》。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故事,可谓是“改革文艺”创作思潮的后续。

  1999

  主旋律与商业结合的新尝试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和大众消费开始抬头并逐步兴起。同时,好莱坞大片对国产电影的市场启示,使得国产电影在跌至谷底后开始痛定思痛,最终出现了不少亮色。这在1999年的国庆50周年献礼片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1999年的献礼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有《国歌》《世纪之梦》《大战宁沪杭》《共和国之旗》《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冲天飞豹》《我的1919》等影片。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这些作品中,革命历史依然是叙述的重要对象。这些作品一方面带领观众回顾了革命历史,另一方面又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此外,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电影人也产生了重要启示,那就是电影的商品属性不可忽视。这使得一些新锐导演开始尝试进行主旋律和商业的对接。《紧急迫降》《黄河绝恋》《冲天飞豹》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比如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题材有关抗日战争,非常主旋律。但是,和先前的影片相比,这部作品有意透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体现,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

  现在看来,《黄河绝恋》等影片的商业化试水还是显得过于幼稚,但是它昭示着国产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在坚守主旋律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商业化,最终取得不俗的成绩。

《建国大业》海报。

  2009

  大制作推动主旋律创作

  新世纪以来,各种民营资本纷纷进入影视行业,给国产电影的既有体制带来极大改变。同时,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中外影视行业的深度交流,也给国产电影诸多启迪。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制作的商业大片,取得了不菲成绩,并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这无疑是国产电影发展的风向标。其后,《集结号》等影片也在主旋律和商业化的结合上获得了成功。这无疑给国庆献礼片以较大的启迪。

  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片中,《建国大业》《风声》《天安门》《铁人》《高考1977》《十月围城》备受关注,它们或在票房上有较大斩获,或在大众口碑上有较好反响,较好地体现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思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大业》。它在与好莱坞大片《2012》同档期竞争时,取得了4.6亿元的高票房,名列当年影片票房第三名。

  《建国大业》的成功在于以重大题材为创作对象的同时,大胆采用了大明星、大制作和大营销的策略。这部影片的创作方式很快为人们所熟悉,从而直接催生了后来的成功影片。如《十月围城》大胆启用各路明星,围绕一个小视角来彰显革命意志,获得不俗口碑。其后几年陆续公映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以及《战狼》系列影片在主旋律和商业化的结合上获得了诸多成功。2017年上映的《战狼2》至今仍然以56.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雄踞中国内地历史票房榜冠军。

《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中国机长》海报。

  2019

  主旋律创作期待新的突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成为国产电影的重头戏。国家电影局做出总体要求,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在这一大背景下,《古田军号》《烈火英雄》《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备受关注。这些影片有的已经上映,有的即将在国庆节前后上映,预计将带来新一轮的献礼片观影热潮。

《古田军号》海报。

  从目前已经公映的影片和预告片来看,这些主旋律电影有诸多创新和突破。比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中国机长》,影片剧组人员和川航“英雄机组”人员在201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高调亮相,引发大众强烈的观影期待。

  当然,在2019年的国庆献礼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时长158分钟的电影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黄建新担任总制片,分为《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7个部分,由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四代七位导演联合执导。影片由诸多明星参与演出,可谓是史上最强大阵容。作品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从而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

  当然,2019年国庆献礼片才刚刚拉开帷幕,其艺术探索和突破、其票房和口碑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让我们期待主旋律电影创作出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