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浸没式戏剧《寂》海口上演 以戏剧内核寻更多涵义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12 15:41:27

  浸没式戏剧《寂》海口上演 以戏剧内核寻更多涵义

  ■ 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光影交错的酒吧里上演着一部思考着人性本真的戏剧。

  7月底,由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担任主创团队的浸没式戏剧《寂》在海口酒吧一号实验室上演。新意十足的演出场地与浸没式戏剧本身的魅力吸引城中不少年轻族群来一探究竟。

  《寂》是一部独角戏,故事从一位女性角色在酒吧中点起香烟回忆往昔开始。毫无疑问,真实的酒吧场景突出了这部剧艺术光晕下的真实性与生活感,更不必说真实的酒保在观众席间穿梭为失意的女主角点单上酒。

  故事所呈现出的“表象”是一位“母亲”在寻找自己的“女儿”过程中,被外力——一个电话中传来的声音所挟持,为了找到“女儿”她不得不按照电话中陌生人的指示去一次次完成任务,一次次突破自己关于人性欲望的底线。当她接到最后一个电话任务后,默然之间她不知是否该继续下去,全剧也在这里悄然落幕。

  浸没式戏剧《寂》海报。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在匆匆人生中,你离最原本的自己走出了有多远?是否还愿意再去寻找最初的自己?”女主角扮演者符云桃说。这部作品已问世三年,此前在上海进行过两次商演,而这一次,作为海南本地人,符云桃希望将这种新颖的戏剧形式带回海口,此次在海口的演出也是作品在第三次改版后首次落地演出。

  人拥有原生的欲望,当一个人进入社会后,他的底线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有些人乐于接受被社会全新塑造的自己并继续前行;而还有些人更想要去寻回真我。《寂》一剧中除了观众本身看到的故事线外,另一条即是隐喻下的深意。“女儿”无疑是指代最初的自己,而一个又一个的电话则是社会上一次又一次的诱惑与无奈。

  “我们在海口演出了三晚,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么多观众来支持。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希望将新鲜的戏剧形式、剧目带来海口,也希望海南可以像大城市一样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剧场,让戏剧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符云桃说。

  近两年来,浸没式戏剧成为文艺爱好者们为之乐道的话题。无论是侧重于旅游演艺、迎合大众审美的武汉《知音号》,抑或是针对时髦文艺人士,发生在上海“麦金农酒店”中的《无眠之夜》都成为人们热情“打卡”的作品。在海口,由本地戏剧人士创作、在吉木MOON空间等地上演的《凯撒》则算是一部浸没式戏剧。剧情的延展性与深埋其中有待发现的“线索”构成了浸没式戏剧的神秘感,满足着观众的猎奇心。相比作品本身,人们更为欣喜的是看到本地文化推动者们的勇于尝试。

  “一部浸没式戏剧的成功,核心当然是剧本要有力量。无论形式如何,戏剧的根本还是要讲故事,去引发一些思考。”在《寂》导演、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硕士李璐看来,浸没式戏剧成功的另一关键要素就是与观众的互动性,这是这种戏剧形式本就应突出的部分,因此创作者要对导演语汇和表演语汇进行充分考量。

  李璐表示,《寂》还会继续进行修改提升,团队希望有机会可以在海口以及更多城市落地演出。他也坦言,让一个“先锋”剧本落地往往需要克服多种阻力。

  浸没式戏剧对于海南观众来说仍属新颖,这种戏剧形式可以帮助观众更加容易地进入戏剧情境,使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李璐期待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海南观众接受和喜爱这种戏剧形式。他同符云桃一样,期待城市中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小剧场,背负起丰富戏剧文化氛围的重任,让越来越多年轻的戏剧人可以带领观众去思考当下,思考人生。

  ◇何为浸没式戏剧

  浸没式戏剧的概念最早起源自英国,近年来在国际上十分流行,它打破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坐台下的观演方式,演员在表演空间中移动。

  简单来说,浸没式戏剧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式话剧坐在观众席看台上演员表演,而是以一整座建筑物为大舞台,观众可以跟随不同的故事线,零距离跟着演员发展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