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叶子开始黄,立秋时节,一夜知秋。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张意薇
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现代气候学通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季节划分的标准,即每五日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处在22℃~10℃之间为秋季,而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之后,所以立秋仍要防着“秋老虎”的神威。
不过,从第一片随风而落的梧桐叶开始,大自然已悄然开始向秋天转换。俗谚称:“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由于气温高,农作物在这个时节生长旺盛,很多瓜果蔬菜都在最佳的赏味期。
凉风有信 瓜瓞绵绵寄衷肠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不少地方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北方把纺锤状的两头尖、中间大的陀螺称为尜尜)。心思细腻的文人们首先感知到物候的变化。比如,宋人晏几道在凉风初至时起了相思:“金风玉露初凉夜,秋草窗前。浅醉闲眠。一枕江风梦不圆。”柳永也是孤枕难眠,连寒蝉夜鸣都听不得:“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万物归于肃静的一个标志,预示着成熟、丰收,提示着收敛、收获,也含蕴着一种磅礴澎湃的气象。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在广州越秀山写下了意境阔大、旨趣深远的长诗《立秋日登镇海楼》:“海天秋思早,怀古壮游登……地迥金风到,天高玉宇澄……恋阙思飞舄,摩霄想大鹏。”(阙:宫阙,朝堂所在地。飞舄:可乘以飞行的仙鞋。)诗人不仅用如椽巨笔描画了立秋日登楼望远的壮美盛景,还借用王乔飞舄和大鹏展翅两个典故,将志存高远、舍我其谁的豪情写上了秋日碧霄。
立秋日有很多顺应时序的节俗。比如,为预防飞蝗成灾,立秋要在田野遍插五色纸旗,叫做烧青苗。宋代范成大的《立秋》诗写到:“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或许由于楸树的“楸”和“秋”谐音,从宋元时期开始,妇女儿童就有把卵形的楸叶剪成花样戴在鬓边、胸前或者簪于帽上的习俗,称为“压节序”。有的地方还有佩戴桐叶或者石楠叶来迎接秋天的。比起那一叶知秋、雨落成愁的梧桐,这些植物可谓洋溢着节令转换中的喜悦与欢欣。
至于“啃秋”(或称“咬秋”)、摸秋等习俗都颇有趣味。
“立秋啃秋瓜”,秋瓜多是指西瓜,其它地里丰收的瓜果蔬菜,丝瓜、冬瓜、黄瓜、瓠瓜、香瓜、苦瓜……也都可以应时搬上立秋的餐桌。《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起兴,讲述周人先民寻求沃土、延绵繁衍的历史。“瓜”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子孙昌盛的祈愿。
“摸秋”,其实就是偷瓜,这项习俗诞生之初就含有渴求子嗣绵延的意思。各地“摸秋”的时间不尽相同,选在立秋夜或中秋夜的较多。比如江南一带的乡间,刚成年的女孩在立秋之夜到瓜田摸西瓜,根据摸到瓜的大小生熟来卜算她日后生养儿女的情况。若摸到饱满甘甜的好瓜,就预示这个女孩以后多子多孙多福气。儿童则把“摸秋”当成游戏,到别人家的菜园里“摸”回几个瓜果,在立秋这天是不算偷的。
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叶子开始黄。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膘肥家润 至味可寻在人间
立秋时节秋风一起,人们不禁食指大动,不少地方都有“贴秋膘”的食俗。北方一些地方要在立秋日吃面条来追秋膘,齐鲁一带立秋日吃饺子,广东则“秋风起,食腊味”……当然最立竿见影的补法是吃肉。说到大荤,山东的把子肉和甏肉,川鄂等地的粉蒸肉、内蒙的手扒肉、新疆的烤肉串等特色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京派作家汪曾祺还专门写了篇《贴秋膘》寻索北京炙子烤肉的美味。无论哪种吃法,和东北餐桌上的一盆不是谁都能消受的汆白肉相比,都还算矜持又内敛。而能够横贯大江南北,让四方百姓都喜闻乐见的贴膘食品大约是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吧!
一般的红烧肉选厚皮的五花,先炒糖色,烧熟后再加佐料炖,肉皮较结实,嚼起来有韧性;东坡肉则要选薄皮的五花,加黄酒细火焖制,少加水甚至不加水,口感酥烂,一抿即化。流传的烹制口诀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随着苏东坡被贬儋州,东坡肉也在海南发扬光大。就地取材、细火慢焖是儋州“东坡系”美食的烹制精髓。当地久负盛名的还有东坡绵蹄、东坡荷香肘、东坡扣肉等等。东坡绵蹄,也就是海南特色的烧蹄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