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博物馆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联合主办,北京华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御苑藏珍──颐和园精品文物展”昨日在天津博物馆四楼临展厅开展。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晚清重要的政治舞台,见证了中国近代的风风雨雨。从1891年至1908年,作为颐和园的主人和晚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湖光山色间度过了人生最后18年的大部分时光。
展览从颐和园中遴选了105件(套)中外艺术精品,包括清光绪“储秀宫制”款朱彩淡描九龙瓷盘、清光绪池莲红玛瑙水洗、法国十九世纪灯塔式风雨寒暑表、清透雕螭龙纹紫檀有束腰六方凳等珍贵文物,以期让观众了解百年前的宫廷文化以及西方物质文明对宫廷生活的影响。北京市颐和园副园长秦雷告诉记者:“展览从策划上体现出颐和园藏品丰富的特点,也表现出颐和园作为一个皇家园林,和清代宫廷政治、统治者的文化素养、清末外交以及清代宫廷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览分为“文娱雅好”“起居服用”“寿礼供奉”“舶来奇珍”四个单元。“文娱雅好”体现了慈禧在怡情山水中得到满足,更从艺术雅兴中获得愉悦;“起居服用”展现了慈禧奢华精致的生活品,带有典型的晚清宫廷和慈禧风格;“寿礼供奉”体现了风雨飘摇的政局下,慈禧对庆典的重视和对福寿的追求;“舶来奇珍”展现了慈禧开展的“游园外交”,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历史。
1979年戴泽临慈禧油画像是此次展出的一件重要展品,据秦雷介绍:“慈禧油画像原件由西方第一位为慈禧画像的男性画家、美籍荷兰裔画家华士·胡博于1905年受清政府邀请为慈禧绘制。画作完成后深得慈禧喜爱,因此被制作成插屏形式,陈设于颐和园内。画中的慈禧端坐宝座,着黄色寿字袍服,手持牡丹花团扇,戴金指套,身后为竹林画垂帘,侧后左右对称设有鸾翎宫扇、方几和果盘。在画面左下角,有竖书的‘华士胡博恭绘’中文。作品中大量的中式场景和中式元素反映了近代中西肖像油画创作观念的交流融合。此次展出的这件作品为1979年颐和园聘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戴泽对该画像进行复制的临摹品。”
此次遴选出的许多展品也与天津的历史相关,其中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送给慈禧太后的寿礼──清光绪蒲子织五彩花凉席也是此次展出的一件重要文物,凉席成长方形,用蒲草编织而成,再用棉线穿插其上,印染上各式图案。主体装饰图案为蓝、红二色折枝花卉纹饰,四周用两种不同的几何纹样装点,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同时有一种均匀和谐的美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秦雷说:“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颐和园,也可以对天津历史上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和颐和园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