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被召还京不久,又因“讪谤”之罪,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后来欧阳修在此构筑了他“醉翁的世界”)。这时他深感“报国惟直道”,是难以在官场立足的。“四年两度黜”“销尽百炼钢”,滋生了“何当解组绶,归田谢膏梁。教儿勤稼穑,与妻甘糟糠”的念头。真宗嗣位后,诏求直言。不甘寂寞的王禹偁又上疏陈奏五条政见,指出“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尽取山泽之利而不能足也”,提议:一、谨边防,通盟好,使辇运之民,有所休息;二,减冗兵,并冗吏,使山泽之利,稍流于下;三、艰难选举,使人官不滥;四、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五、亲大臣,远小人。这些意见,可说是几十年后范仲淹改革主张的先声。奏疏上达后,他被召回,但又受到宰相的排挤,出知黄州(今湖北黄冈,苏东坡步其后尘的贬所)。他悲愤异常,离京时向当权者发出“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的质询。
在黄州,王禹偁以诗酒琴棋消忧解愤,最著名的散文是《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以寓居竹楼所领略到的风光与情趣,与上层统治者的奢华生活对比。小楼二间“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而“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而那些崇楼华阁,“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在黄州住了两年多,王禹偁又奉命移任蕲州(今湖北蕲春),到郡未逾月而病逝,年仅四十八岁。谏议大夫戚纶为其作诔文,有“事上不曲邪,居下不谄佞,见善若己有,嫉恶过仇雠”之句,世以为知言。
王禹偁是有政治抱负的士人,很想根据儒家一套理想化的秩序模式,干一番事业:“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然而,因循现状的政局和忌忠直、喜谗谀的官场,却使他的主观愿望多次碰壁。尽管他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三黜赋》),毕竟壮志未酬,郁郁谢世。但这种遭际,又使他成为北宋诗文改革的前驱。他自己也相信:“贫久心还乐,吟多骨亦清。他年文苑传,应不漏吾名。”(《览照》)又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对杜甫、白居易十分推崇。其诗作既反映民瘼,又有可贵的自责精神。“胡为碌碌事文笔,歌时颂圣如俳优!”又如:“吾族不力穑,终岁饱且温,虽非享富贵,亦已蠹黎元。”他的一些景物诗,往往有感而发:“平生结句多山水,谪官谁知是胜游”“石挨苦竹旁抽笋,雨打戎葵卧放花”,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