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展讯 | 李若琬个展1月15日于席勒画廊开幕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14 22:41:55

展出时间:2019年1月15日-2月15日

地点:德国海德堡席勒画廊

画面上略显笨拙的涂抹,像刚刚学会拿笔的孩子,怀着急切的心情想留住眼前的景象。她画得酣畅,毫不在意周围的目光,更顾不得花草、瓶罐的井然有序,把这些物件挤在一起,或平铺开来,好像能全部放在一张纸上就大功告成了。仔细琢磨画中笔触,甚至一笔和一笔间的逻辑,似乎没有可以总结的技法知识,也看不出刻意为之的表达。这一切佷直接,也佷简单。

 

这种直接和简单,呈现出生命的鲜活和真切。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只有孩子才能这样活,才能这样画。但我眼前的这个“孩子”已经27岁了,她叫李若琬,出生在艺术世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她不仅画得一手好素描,而且写生功底了得。所以,这一切又真的像看起来如此简单吗?

 

李若琬是个不善言辞的姑娘,谈话间总会出现大片的空白。她时而沉浸在绘画的记忆中,时而又带着羞涩说出一句朴素的观点,这不可控的节奏让我放下谈话的目的,等待,还是等待。此时的她像极了画面上那些倔强的花朵和静物,而无声的空白里,则装着她所有的记忆和感知。分明很多故事,很多声音,但她只想用,也只能用一支画笔来告诉你。

 

按照李若琬的父亲李纲先生的话来说,这只笔的力量是“反逆”的,所以称之为“逆笔”。细细品味“逆笔”,才能审视“简单”这个问题。在油画颜料上布之前,她会用铅笔起稿,在画布上勾线定形。之后,她会用油画颜料在铅笔勾画的线条上描摹,这个力量并没有让铅笔稿上的内容变得清晰、明确,而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让画面失去最初的形——让那个深思熟虑的、理性的设计消失,走进情感和记忆的深入。

 

越是深入,便离所有的经验和知识越远,所以画面上的物像才歪七扭八,不得章法。这是“简单”背后的不简单。就像李纲实在看不下去女儿这么画画,试图拿经典对其教育一番时得到的反击,“你画的东西,也并不是老师教你画的那些,所以我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所认为的对的标准画呢?”从此以后,李纲再不干涉李若婉的创作,她有自己的坚持。

 

李若琬画画不挑心情和状态,她喜欢把握自己站在画布前时,内心真实的力量。对她来说,画画只是这种力量穿过内心,走过身体,从手上流露出来的结果罢了。她喜欢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家具摆设,虽然都是些普通物件。甚至是家里的客厅、楼梯或是一扇门,都可以打开她瞬间的感知,带着儿时的记忆来到此时此刻的创作中。

 

画面上的空间和家具多有变形,但程度不一,我想这取决于李若琬真实的视线内有什么。如果她面对的是场景是平面的,静物的摆设是单一的,那么画面中变形扭曲的线条则让物体本身的情绪状态变得饱满起来,观众的情感也自然会投射在那些粗细不一,弯曲转折的边缘线上;如果她面对的场景是有透视关系的,环境里的家具关系复杂,那么支撑整个空间的线条发生的结构性的变形,则会在视觉上造成多点透视的效果,就像一个人站得足够高,足够远才能将这场景里的一切看得足够全面,也足够深入。

 

当然,李若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如何通过物体的变形来传达情绪这么简单,她让空间和物体在变形的同时,拉开了感知空间的层次。如果我们慢慢地将画面里的空间在脑海中还原成它本来的面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李若琬内心的力量是如何一点点地把这些线和颜色拉扯到画面最终的位置上,这里面包含着她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故事和心情。

 

因为画面里的情感太真切了,总让我以为她画的是自己的家,是自己养过的植物,或摆弄过的花瓶。但这些图像有些来自网络,有些来自古典油画的印刷品,无论是一张简单的景物,还是室内的空间,或室外的风景,只要是她觉得可以用来盛放自己的记忆、情感和思想的,便随手拈来。这些东西并未在真实的空间里与她产生过关系,但是却在她一笔一笔的耕耘下,长出了她的样子,说起了她的故事。

 

李若琬在北京的工作室很小,堆满了作品。她把近期的画作挂在墙上,灰蒙蒙的一片,大概是因为央美毕业后,从宜人的广州来到北京发展后,外部的力量拉扯着一个孩子不得不快速地成长有关。但她一样坦然,不高兴的时候,就画不高兴的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