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丁薇:一位深情的粉画“诗人”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11 08:32:58
丁薇,1931年生于浙江奉化。195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1985年调至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现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任教。作品《墙外红》《姥姥家》《冬日》《不朽》先后入选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首届全国粉画作品展,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欲晓》获优秀奖,《留在西部的脚印》获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现为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家对粉画的引入,源于1919年李超士留法归来在上海举办的一次画展。这次展览中他的粉画作品,引起了沪上画坛的轰动。粉画,亦称色粉画、粉笔画、粉彩画,是来自西方的画种,作画时不用液体调和,以特制的粉笔在纹理粗糙的纸上表现色彩关系,进行创作。粉画色泽饱满、色域宽广,有着其独特的材料质感和画面效果,再加上更为便捷的操作性,在当时作为“西画摇篮”的上海,很快吸引了众多画家和学生,形成了一股粉画创作的热潮。苏州美专的创办者颜文樑也受到了这次展览的影响,开始学习粉画,创作了如《画室》《厨房》《老三珍肉铺》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厨房》在1929年获得了法国春季沙龙的荣誉奖,标志着中国的粉画艺术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1937年抗战爆发后,粉画热潮渐而退去,经历了连年的战争灾祸与社会动荡,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以颜文樑为首带领了中国“第二代粉画家”队伍——李咏森、刘汝醴、丁正献、杭鸣时等人,他们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次粉画展览,粉画艺术才渐趋回暖。
 
世纪之交,老一辈粉画家相继陨落,杭鸣时成为了推动粉画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他继承了优秀的家学传统,汲取多元的艺术养分,改良了粉画创作技法,拓宽题材,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另一方面,他在调至苏州后,多年为粉画的发展奔走,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以苏州作为粉画创作的根据地,通过创办粉画研修班,举办讲座、研讨会,撰写理论著作等形式,培养了大批的粉画人才。杭鸣时成为中国粉画巨子,与其同样是粉画家的妻子丁薇的支持密不可分。他曾说“我热爱的粉画和挚爱的妻子丁薇,就像阳光和空气,缺一不可”。
 
丁薇,1931年出生于东海之滨的浙江奉化。世人大多知道她的身份,是作为著名粉画家杭鸣时的夫人,而鲜知其亦是一名出色的粉画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丁薇真正全力投入粉画创作时已是古稀之年。虽如此,她与粉画的结缘却很早。丁薇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染织专业,她与杭鸣时相识于鲁艺,1958年结婚后在沈阳从事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1985年,调入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后,因为一次全校展览,而第一次画了10张粉画花卉。1996年丁薇创作的粉画《墙外红》曾入围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但是,她因长年支持杭鸣时的粉画事业,而鲜有时间留给自己,艺术创作始终是间断的。直到2000年,丁薇因杭鸣时创办粉画研究班,在家中闲暇,便尝试粉画风景,才正式开启了她的粉画艺术创作之路。
 
丁薇的粉画创作主要以花卉、风景为主,她笔下的物象透发出一种欣然的旨趣。就花卉而言,丁薇曾创作一幅名为《心欣》的花卉,这里的“欣”有两层涵义,一是花朵的生命之“欣”,二是画家传递的心境之“欣”。丁薇所绘的绣球花、黄金菊抑或是路边无名的野花,皆是如此。这些花儿明丽斑斓,簇拥而生,微小的生命中集聚着怒放的力量。丁薇很善于处理花卉与枝叶的虚实,例如其笔下的绣球花,没有多费笔墨去强调花瓣的细节,而是以揉擦、干擦而形成重叠的色块,来集中表现锦簇的姿态,加之色粉特有的质感,笔触间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对于叶蔓的处理,则是以果断的色块绘出其形状,再以亮色点出叶脉。对于花、叶合理的布局与穿插,更能彰显出花卉作为主体的生动效果。杭鸣时曾称赞丁薇的花卉很有境界,虚实关系处理得很好。我想这种境界不只是评价丁薇粉画的创作技巧,更多地是对她对于平凡生命的关注,以及画中蕴含着蓬勃精神的赞赏。
 
对于生命精神的表达一直是丁薇粉画表现的主题,这种自然物象中蕴含着内质力量的迸发,在她对胡杨的描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丁薇先后创作了两幅关于胡杨的作品,如果说2002年的《千年胡杨》中饱含着对生机的期冀,那么2005年的《不朽》则是画家对不屈精神的敬畏。《不朽》中的胡杨孤独地挺立于荒漠,干枯的树干早已斑驳不堪,一旁折断倒地的残枝上下起伏,似乎仍然涌动着某种力量。丁薇在这里细致地描绘了胡杨枯而不朽的景象,她在完成暗面色彩的基础上,以明暗叠加的层层笔触,来突显树干因干枯断层形成的特殊肌理,对于倒地枝干的处理既有以粗犷笔法描绘的动态起伏,亦有对树枝虬曲盘绕的细节表现。画面统一为暗沉的色调,营造出荒漠悲旷的氛围,而粉画材质的粗粝特质更有利于表现荒漠的砂砾感,进而增添了戈壁的苍凉。有诗曾云胡杨“扎根瀚海仰晴空,拄尽沧桑不老翁。铁干蹲身书傲骨,虬枝举臂破苍穹”。这也许正是丁薇创作胡杨的初衷,她的作品仿佛一首铿锵悲壮的边塞诗,是她坎坷人生中顽强精神的写照。
 
此外,丁薇的粉画作品不仅是对生命精神、自然力量的表达,她的风景画中还流露出一种浓郁的乡情。我们看到她笔下的北国风光,主要表现了冬日雪后的景象,这也许源于她早年在东北生活的记忆,北国的物象早已成为她生命轨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作品中对于林原积雪或是乡间农家的描绘,有着关东朴实浑厚的气息。而另一类作品如《姥姥家》《家》《岁月流去》等,大多是以南方乡间屋舍为主题。这些作品同样充满了怀旧的情调,在这里丁薇注重于光影的表现。她在《姥姥家》的画面中,以较为明亮的暖黄色,绘出投射于老屋的阳光。粉画的皴擦效果表现了故乡旧物历经沧桑的质感。木门、石阶、旧梁、花窗,小院的盆栽、门口的鞋履,与洒满院落的阳光,这些看似平实的物象,在丁薇的画中显得温情脉脉。可以说,我们在她的绘画中既读出了南方温柔细腻的情韵,亦可感受到北方恢弘雄浑的气息。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丁薇便是在七十岁时,从心所欲开启了自己的粉画之路。然而我们从她的绘画中,看不出古稀之年的沉暮气息,而是有一种始终蕴含于作品中的盎然精神。有人曾评价她的作品有“抒情诗一般的清新”。我认为丁薇画中流露的诗意内涵,是多个面向的:一方面,她善于运用粉画的特质,以沉稳的笔调、朴实的绘画语言,将自然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彰显出来;另一方面,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悟融涵于粉画创作中,画中的节奏无论是沉郁顿挫抑或是高亢悠扬,静默的风景中都充溢着冷暖人生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