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背靠BAT的参天大树,金融科技仍需翻越“三座大山”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30 10:45:48

 当互联网的红利逐渐减退,思考新的解决方案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当然,出路一定是非互联网方式的。金融科技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出现是如此扑朔迷离以致于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曾经争论过金融科技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从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科技更像是一种科技,而非仅仅只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替代品。

 
然而,尽管金融科技的科技感十足,但它似乎并不太像一个进化的终点,更像是一个进阶到更高层级的中间阶段。无论是以BAT为代表的科技巨头,还是早早便拥抱金融科技的新贵都在探寻有关金融科技新的进阶之路。无论是拥抱新技术,还是探索新模式,金融科技的加持者们都在竭力用新的技术改变那些互联网方式无法改变的金融行业固有痛点。
 
那么,当金融科技走到与互联网金融相类似的十字路口,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其未来的转型之路呢?金融科技当下正在经历的与互联网金融转型期遭遇的又有哪些不同呢?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能够为我们找到关于金融科技更多的发展方向,从而让金融科技的未来更具想象空间。
 
红利逐渐退散,金融科技开启新的蜕变
 
金融科技的萌芽与互联网金融遭遇瓶颈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人们看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固有痛点和难题,才让我们会对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如此笃定。于是,我们开始不断加持金融科技,试图通过金融科技来缓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困境。
 
当人们发现金融科技的红利退散以后,金融科技同样需要再度进化,才能获得新的增长势能。
 
具体来看,金融科技红利的减退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资本关注点已不在概念,而在于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资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打造一个与当下主流模式不同的概念,并且让这个概念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这是金融科技萌芽之际会出现如此多概念的根本原因所在。当资本寒冬的来临,特别是资本投资理念的转变,仅仅只是依靠概念来获得资本关注的方式越来越开始走入死胡同。
 
金融科技发展的重点同样需要从概念驱动转变成为技术驱动,真正告别概念驱动的“帽子”,让金融行业本身发生本质改变。重塑金融行业传统的运作逻辑,改变金融行业本身,而非仅仅只是改变金融行业的用户,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通过将新技术与金融行业融合,对金融机构进行深度赋能,最终让金融行业发生蜕变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力点。
 
无论是科技巨头还是金融巨鳄都开始关注金融科技给金融行业带来的本质改变上,于是,一场以B端为切入点的金融科技全新蜕变由此开启。
 
金融行业本身的蜕变需要对金融科技再度赋能。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都没有改变金融行业本身,这种问题的存在让金融行业始终都依然按照传统金融的运作逻辑发展,换汤不换药的发展方式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
 
如何在用户需求升级的情况下通过新技术来改变金融行业,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合他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当下金融行业亟待破解的主要难题。
 
传统金融机构依然在用老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已经经过互联网洗礼的用户,即使是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同样只是改变了用户获取金融产品的渠道而已,并未真正改变金融行业本身的运作流程和逻辑。通过对金融行业进行再度赋能,破解行业运行效率低下,壁垒深重的痛点和难题,成为金融科技不得不进行再度改变的主要原因。
 
另外,金融行业本身的封闭性同样让它即使到了金融科技时代依然按照传统金融体系的运作逻辑运行。风控、背调等金融行业的诸多环节都在按照传统逻辑推进,这显然无法真正满足大数据、智能科技深度影响着的金融行业,同样让很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与用户实现精准匹配。金融科技同样需要再度赋能,才能真正实现本身的蜕变。
 
金融科技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孪生体,蜕变是必然。回顾金融科技诞生的背景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它仅仅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替代品而已,其本质与互联网金融并无太大区别。
 
当资本对于金融科技的热度减退,金融科技必然需要回归到一个更加具体的层面上,才能让金融科技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能够真正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突破性的影响。
 
同样对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科技的发展仅仅只是概念的改变,它需要真正与金融行业真正融合才能让金融科技的发展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给行业发展带来本质改变的东西。
 
于是,数字金融、智能金融、普惠金融等一系列更加具体的金融科技类型开始出现。同金融科技仅仅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相比,金融科技蜕变所产生的新金融物种更加具体,更加具有落地性。
 
金融科技红利的逐渐消散最终让我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科技巨头的率先试水更是加注了金融科技转型的天平。无论是转型成为智能金融还是数字金融,有个趋势较为明显那就是金融行业将开始一场由自身蜕变所引发的全新蜕变,由此将会开启金融科技的全新进化。
 
新技术刚萌芽,金融科技蜕变需翻越“三座大山”
 
尽管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打开了重新思考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方式,但是仅仅凭借刚刚萌芽的新技术依然难以起到如同互联网技术一样势如破竹的趋势。面对金融科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还有当下互联网金融遭遇监管的恶劣环境,金融科技想要完美转身需要翻越“三座大山”,才能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蜕变升级。
 
“思维大山”
 
对于很多口头上说要全面拥抱金融科技的人们来讲,其实他们内心都还在抱有侥幸心理。那就是他们试图通过加持金融科技的概念来获得资本的关注和流量的提升,其实这是他们思想上依然有互联网思维在作祟。如果无法摒弃互联网思维,仅仅只是靠打概念的方式继续获得资本关注的话,必然无法实现金融科技的蜕变和升级。
 
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越“思维大山”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概念至上的发展模式,真正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仅仅只是打概念牌,不去真正做改变和优化传统金融行业运行体系的事情,必然会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入到另外一个死胡同。而只有将新技术、新模式、新元素应用到金融科技当中,才能真正让金融科技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真正具备新“色彩”全新物种。
 
另外,还要转变金融科技仅仅只是一个平台的思维惯性,让金融科技真正从平台回归到行业本身,通过产品和服务费本质性改变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元素和增长动力。
 
“技术大山”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时代是概念致胜的话,那么在金融科技蜕变的时代,突破新技术应用的困境成为金融科技到底能够发生多少蜕变的关键所在。尽管现在我们都知道新技术将会给金融科技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赋能方式,但是如果无法找准金融科技的切入点,一味地将加持新技术看做是一个概念,那么,金融科技的蜕变又将会变成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
 
“技术大山”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人都知道金融科技蜕变的原生动力来源于新技术,但是这些新技术的前期研发投入成本巨大,并不是很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而转型金融科技的企业很多都是经营遭遇瓶颈的公司。如果让这些陷入困境的公司再去投入成本去做技术研发势必又将让他们新一轮的危机当中。
 
因此,如何让金融科技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突破技术壁垒,成为金融科技能否真正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模式大山”
 
对于任何一个新的事物来讲,找到一个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等于成功了一半,金融科技的蜕变同样如此。当下的金融科技之所以会再次转型升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金融科技并未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仅仅只是按照互联网模式进行商业模式的生搬硬套而已。
 
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必然无法实现金融科技的盈利,金融科技的转型同样将会成为泡影。
 
在金融科技转型之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远比一味地拥抱金融科技转型升级来得有效,找到了合适的商业模式等于找到了金融科技的现金流来源渠道,有助于金融科技转型升级的成功。
 
对于很多困囿于模式的枷锁里的人们来讲,翻越了金融科技的“模式大山”等于为金融科技未来真正的蜕变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弹药”,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战场上获得更大的突破和胜利。
 
当金融科技的红利期过去,转型升级同样是一个潮流。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转型升级的重要,但是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却需要很多的投入和突破。从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科技只有突破思维、技术和模式这“三座大山”才能获得突破,真正让金融科技不再仅仅只是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物种。
 
眼前的山并非不可逾越,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仍然呈现出不可逆的四大趋势。
 
未来金融科技的四大发展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年来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折点,金融科技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金融体系的两大问题:难普难惠和脱实向虚。中国互联网金融P2B模式创始人之、金融理财专家、易通科技董事长贾木云认为,金融科技的未来趋势有四个方向:
 
第一个趋势是技术可以全方位地降低金融的服务成本,推动金融的普惠化;
 
第二个趋势是金融的场景化;
 
第三个趋势是改变了触达方式和商业的逻辑,以后的金融会以用户为核心,打造C2B的金融生活概念;
 
第四个趋势为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应当是互相激励、补充、融合生长的关系。
 
我们知道,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一般会是两个问题,此前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作出了阐述,第一个问题是难普难惠,第二个是脱实向虚。所以我们的问题是,金融科技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两个难题,下面我们就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去解析。
 
金融科技可以全方位地降低金融的服务成本,推动金融的普惠化。
 
我们都知道金融一般是有四种成本,获客成本、风险甄别成本、经营成本以及资金的成本。前三种成本都可以在这个时代正在被技术非常深刻的改变,我们知道了移动互联非常基本的改变了用户触达金融或者是获取金融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技术改变了我们风险甄别成本和效率,大数据帮我们甄别风险,因为甄别风险是基于信息的,而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种大数据的学习能力,而云计算的成本大概是传统IT成本的十分之一。所以这三个东西的结合,是非常根本地改变了我们甄别风险的成本和效率,这三个可以加起来去理解。其他的技术比如说区块链代表的是不需要信任的信任,而信任是金融的基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技术正在全方位的改变,金融技术的基础设施会带来成本和效率的改变,这个并不只是一个概念,是正在发生的一个现实。
 
金融的场景化。
 
原来在工业的时代,金融中心和场景无论是消费、商业和社交的场景是分离的,在这个时代是慢慢合二为一了,就是将来的金融就长在场景里面,不会是分开、分离的情况。比如说我们跟保险公司一起合作的地提供消费保险,我们剁手党经常享受了,但是不自觉的一个保险,比如说退货险,它的金额是如此低,但是让你整个的体验变得非常顺滑。除了保险之外信用也能很好的跟场景相结合。金融场景最让我们觉得兴奋的是信用在各种生活场景里面的应用,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在各个场合帮助客户免押金,因为我们认为任何需要押金的地方都是没有信任感的地方。这个很简单,就是说全世界的信贷都是一种典当式的借贷,这个已经做了几千年了,我们觉得任何需要抵押的都是没有信任感的,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所以我们在过去的不长的时间,比如说在租车、租房、骑行、酒店各个场合,我们都希望能够免押金,在过去大概一年的时间内,我们已经为用户免除押金已经超过了350例,就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包括我们大家知道的共享单车,这是信用加生活。当然如果它有效是因为它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都可以甄别风险,无论是在借贷、出行、住宿,这几个图告诉我们的是芝麻分越高,违约率越低,是一个相反的有效甄别风险的能力。
 
改变了触达方式和商业的逻辑,把金融从B2C变成了一个C2B。
 
原来的金融一个用户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到金融机构里面说我需要你的帮助,而且是条块分割的,以后的金融会以用户为核心,打造这样一个C2B的金融生活的概念。比如说余额宝,它帮助我们的消费者做现金管理,围绕它做随时随地的服务。《从金融科技到金融生活》中阐述了Fintech这个词是金融科技的低级阶段,因为当你还在吹自己技术的时候,实际上大家还没有用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金融都需要技术,为什么你现在要吹技术呢?我想在金融科技的成熟阶段我把它叫金融生活,叫Finlife,一个成熟的金融科技应该是技术驱动的把金融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服务好生活的场景,回归金融的初心,我把它叫金融生活或者是我的金融生活,就是围绕我做的东西。我想这个会在十年之后大面积实现,这个其实是金融科技一个特别兴奋的概念和未来。
 
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是什么关系?我觉得是互相激励、补充、融合生长的关系。
 
其实我们看一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家银行因为金融科技倒闭了,或者是大量的资金流出了,没有这样的现象。他们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就像我刚才讲的小贷的例子,我们是做毛细血管,做小的,传统金融可能会做得更大额一点。再一个他们有相对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我们在跟很多金融机构合作,我们多做一些Tech,他们都做一些Fin,因为这是有相对能力的差异化的。再一个确实在早期来说,金融科技绝对鲶鱼效应,就像余额宝产生了以后,会带来传统金融的改变。前段时间建设银行的董事长看到马云还说,你看你原来讲过一句很好的话,你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现在我们改变了,我们改得很好,这真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传统金融提供越来越多好的金融产品。所以短期来说,会出现鲶鱼效应,长期来说,我相信金融科技这个词会消失,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也会消失,可能已经消失掉了,现在不敢叫自己互联网金融了。以后其实所有的金融都是金融科技,我想这是一个金融的未来。
 
监管智慧和鼓励的环境
 
因为我们中国也是监管的非常智慧的宽容和鼓励的环境,总体来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经领跑全球了,已经成为全球争相效仿的对象,我在三、四天以前还在柏林参加G20把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结合起来的会议,最近我也频繁到华盛顿、世界银行、IFC很多地方和他们交流,全球的监管者和机构对我们都非常感兴趣,对中国的金融科技非常感兴趣,觉得它代表了未来。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知道上个月是“一带一路”峰会,大家都在讨论“一带一路”。另外一点,他们印证了我们做的金融科技并不一定是电商,是一个跟场景的结合,在印度电商没有做起来,但是场景是看电影的场景、缴费的场景。不管怎么样,就是把金融和场景结合起来,用技术的力量解决痛点,这种在全世界很多的地方,尤其是人口众多、金融不够发达的地方有巨大的潜力。用市场化的力量做,输出的是技术能力,从各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从帮助当地解决他的问题,从整个输出的能力各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总而言之,有三点需要我们重点注意:它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个是大家最经常讲的事情,但是这个远远不够;技术一定要重构金融的体验,没有重构就不要提Techfin(金融科技)了,我们做成功任何产品,包括我们同行做的好多产品,一定是重构了金融的体验,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讲得不够的,我们有时候只讲成本和效率,如果只有成本和效率,大家不用它,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是没有用处的;我们提醒自己要多做Tech,让金融机构多做Fin,我们一起合作,这是一个开放共享,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我们想的Techfin三个点,成本效率的角度、重构体验的角度,以及开放共享的角度,这是我们讲的Techfin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