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韵律十足的市运会艺术体操赛场上,练艺术体操的小姑娘们轻盈的身姿尤其吸引目光。她们肌肉结实,但是曲线柔和,极有魅力。她们毫不费力地凌空跳跃着,好似一只只轻盈的燕子。
10月27日,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艺术体操比赛(青少年组)在虹口体育馆落幕,本次比赛共有来自8个区代表团的92名运动员参赛。经过为期三天的角逐,决出了9个项目的冠军归属。
浦东小花5金夺魁
20载耕耘孕育艺术体操之花
浦东代表团在本次比赛中将5个项目的冠军收入囊中,运动员马晓宇的表现更是技压群芳。修长的身材,可爱的脸庞,穿上闪闪发光的比赛服,随音乐起舞,一套动作下来,马晓宇获得了全场最高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市运会比赛,第一套感觉很紧张,后面就适应了,当我看到打分时,整个人就放松了,感到很开心!”
浦东艺术体操运动员马晓宇比赛视频
马晓宇原本练的是舞蹈,2015年她被浦东一少体校艺术体操教练顾熙凤选中,开始进行艺术体操训练。经过3年的坚持,马晓宇展现出天赋,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今年12岁的她已经成为了上海市体操中心二线队的一员。“艺术体操要比练舞蹈更辛苦,但我还是喜欢艺术体操,我梦想是拿到全国前三名!”走下领奖台,马晓宇把金牌挂在了启蒙教练顾熙凤的脖子上,“我很感谢顾教练,正是她把我从一点不会带进了艺术体操的大门,我才会有现在的成就。”
如何选拔出马晓宇的?顾熙凤的回答是“百里挑一”:2015年,顾熙凤在600多个孩子中选材,最终选定了3个孩子进行训练,马晓宇就是其中之一。艺术体操的选材既要求身材修长,同时还要体格柔韧,简而言之就是身材、颜值、柔韧兼备。
马晓宇(中)夺得个人全能冠军
“虽然看上去像芭蕾舞,但其实每一名运动员都需要训练跑步和身体核心力量,艺术体操训练是要耗时间、体力和精力的。”除了训练外,艺术体操教练还需要一个技能,那就是化妆。在本次市运会艺术体操比赛的三天里,顾熙凤和毛蕾两位浦东艺术体操教练从早晨6点半就要带队出发,7点到虹口体育馆,随后化妆、热身一小时才能让运动员上台比赛。这次比赛请了专业化妆师,而平常的比赛,化妆都是顾熙凤的工作,她已经能够熟练地把给孩子们化妆作为“流水线操作”。
从上一届市运会2枚金牌到本届市运会5枚金牌,进步的背后是顾熙凤长达20年的坚守与付出。1998年,大学毕业的顾熙凤在学校的分配下来到当时的川沙少体校(现浦东一少体校)担任艺术体操教练员,扎根当时的川沙教育附属小学进行艺术体操业余训练,成为了浦东艺术体操项目的“开荒者”。2008年,在浦东新区教育(体育)局的布局下,艺术体操项目到上海市东陆学校进行布局。顾熙凤带着孩子们经历了在水泥地、地毯上训练的艰苦时光,之后学校有了专业训练场馆,才逐步走上正轨。
浦东一少体校教练顾熙凤(左一)和毛蕾(右一)与获奖的浦东艺术体操运动员合影
周一到周五,东陆学校小学年龄段的艺术体操学生们在下午3点半开始训练,初中生则从4点开始训练。在1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里,顾熙凤和毛蕾会给孩子们做一个小时的热身和准备活动,然后开始练习艺术体操套路。这样的训练节奏已成为顾熙凤20年来的日常。“我现在闭眼都能说‘脚尖伸直,人立正’的要求!”顾熙凤还会“当唐僧”,擅长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艺术体操,领悟到艺术体操的价值和魅力,甚至让练艺术体操的孩子成为学校里的“明星”,让孩子们以进入艺术体操队为荣。
顾熙凤指导训练运动员
“一开始是工作的安排和分配,做久了就会对项目有感情,渐渐地把运动员当成自己的孩子了。我的第一批孩子已经成家立业。”顾熙凤20年的坚持,也让艺术体操项目成为了浦东的传统优势项目。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亚运会、奥运会的艺术体操国家队员彭琳懿就是由顾熙凤从小培养并输送的。
浦东代表团在比赛中
如今,浦东艺术体操队在顾熙凤和毛蕾两位教练的带领下,已经有30多名注册运动员。“艺术体操是女生的一项‘协调运动’,有助于培养女生的耐力、形体和气质。我希望通过艺术体操让女生有最好的行为举止,让女生展现柔美、流畅和灵气,让她们学会生活,会抒情,对生活有美好的态度。”
全运会冠军办俱乐部育人才
虹口社会力量办训夺历史首金
8岁的虹口代表团运动员杨瑶欣获得了D组个人全能冠军,为虹口区赢得了市运会艺术体操项目的历史首金。这枚金牌正是虹口区体育局通过社会力量合作办训所获得的。今年上半年,虹口区体育局与第九届全运会艺术体操冠军徐菁所创办的上海DF艺术体操俱乐部合作,由俱乐部提供教练员带训备战市运会,最终获得了意外之喜。
杨瑶欣
作为曾经的全运会冠军,徐菁退役后进入企业工作,虽然工作领域与艺术体操不相关,但她内心对于艺术体操依然有着情怀。2014年7月,徐菁和朋友们合伙开办了全上海第一家艺术体操俱乐部,开始从事青少年艺术体操普及工作。徐菁招募了10名退役的艺术体操国家级运动员来到俱乐部带训。和体校训练方式不同,徐菁的俱乐部在平常利用周末进行训练,其中条件好的学生则通过提高班的方式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进行加练。经过为期两年多的坚持,徐菁俱乐部的学员达到了300余名。
上海DF艺术体操俱乐部创始人、九运会艺术体操冠军徐菁和杨瑶欣合影
与虹口区体育局合作办训后,徐菁加强了俱乐部的训练,积极备战。最终由去年刚刚退役上海市艺术体操一线队运动员周靖宜所带训的运动员杨瑶欣夺得了D组个人全能冠军。看到自己俱乐部的孩子获得了市运会的冠军,不禁让徐菁想起了自己当年也曾站在市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她激动地和杨瑶欣合影。“这枚市运会金牌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希望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不断提升俱乐部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和能力,努力培养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
宝山市民参赛上演“上阵母女兵”
妈妈当教练女儿是运动员
宝山代表团为大家上演了一出“上阵母女兵”的佳话,5名选手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青少年,教练徐珮雯就是运动员岳诗珺的母亲。这支由市民自发组成的队伍,在宝山区体育局的支持下,代表宝山区参与了本届市运会。
宝山代表团为大家上演了一出“上阵母女兵”的佳话,“妈妈教练”徐珮雯(左一)和她的女儿岳诗珺(右一)
徐珮雯的职业是金融行业工作者,但之前有着艺术体操运动经历。她从5岁开始练了15年艺术体操,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还成功转型为了健美操运动员。在练艺术体操期间,徐珮雯曾经作为静安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上海市第十届运动会,并获得了冠军。在24年后的上海市第十六届市运会上,徐珮雯客串教练,带着7周岁的女儿和女儿的舞伴、同学5人组团来参赛。“我的女儿很喜欢艺术体操项目,就会和同学、舞伴们一起训练,锻炼身体。这次来参加市运会的比赛,我们是重在参与,享受比赛的过程,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与体校训练、社会力量办训不同,徐珮雯和他的队员们则属于市民自我训练。他们相约每周末从宝山赶到虹口体育馆体操房进行训练。孩子们对艺术体操项目的热爱让5个家庭的家长都在坚持让孩子跟着徐珮雯练下去,最终站上了市运会的舞台。徐珮雯说:“我希望通过艺术体操这个项目让她们有更强的抗压能力,更好地完成学业和面对成长的人生。”
叶晓东:多元模式培养艺术体操人才
体教结合培养、依托社会力量办训培养、家长自我培养……艺术体操赛场可谓是本届市运会各项比赛中组团模式最为丰富的一个项目。比赛结束后,面对浦东一少体校艺术体操教练顾熙凤、上海DF艺术体操俱乐部创始人徐菁以及“家长教练”徐珮雯,上海市体操运动中心主任叶晓东都一一向他们表达了感谢。虽然艺术体操是十分具有观赏性的柔美体育项目,但叶晓东坦言目前上海的艺术体操后备人才依然十分匮乏,尤其是缺乏基层教练员。
在比赛场里晃了一圈,叶晓东看到了原上海艺术体操一线队优秀运动员王迤逦。聊了几句后叶晓东才知道,退役后在交通大学攻读国际贸易的王迤逦作为黄浦区代表团助教参与到了本届市运会艺术体操比赛中。
王迤逦
寒暄几句后,叶晓东表达了希望王迤逦能够继续从事艺术体操事业的期望。在叶晓东看来,在目前全市基层艺术体操教练匮乏的形势下,让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参与艺术体操普及工作,不失为一个办法。“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拘一格降人才,未来体教结合、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办训模式才是上海艺术体操发展的出路。”
同时叶晓东也认为,艺术体操项目本身对于青少年和家长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影响力。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艺术体操正是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的运动项目。“艺术体操通过走、跑、跳跃、转体、摆动、绕环、屈伸等动作与舞蹈的基本步法相结合,不仅能培养女孩子的气质,还有助于形体发展,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参与这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