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广州地方音乐教学特色,2018年10月16日,黄埔小学音乐学科在科峻小学举行了“岭南民间艺术进校园专题活动——粤曲和舞貔貅”教研活动,活动以粤剧公开课、非遗艺术舞貔貅互动体验、粤曲对唱、学唱数白榄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科峻小学王莉曼副校长和全区音乐教师参加了活动。开场,主持人刘桦老师就用一段别有生趣的粤语节奏互动游戏把老师们带入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粤”境,有声有色的专题活动就此展开:
(活动现场)
(王莉曼副校长参加活动)
一、粤曲唱腔,“喉”不一样
锵锵锵锵锵锵,锵…….远远传来一阵锣和铙钹的声音,只见科峻小学陈勇穏老师带领着五(1)班的同学们,踏着戏曲节奏、模仿着戏曲手势从古香古色的屏风后鱼贯而出、隆重登场。原来,陈老师要和孩子们为大家呈现一堂乐曲教学课例《粤曲唱腔,“喉”不一样》。勇稳老师的课堂由粤剧问候语和教师范唱小调粤曲《小花猫》导入,有趣的问候歌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充分调动了大家学习粤剧的兴趣。接下来,课程围绕着粤曲“三喉”的唱腔特点展开,以“翻名牌”游戏引导学生们探索粤剧中“平喉、子喉、大喉”三种唱腔的唱法特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剧中角色进行体验表演,勇稳老师身穿华丽的戏服,手持道具,他收放自如的课堂把控能力、细腻的戏曲功底、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引导着学生们投入到粤剧的情境中,现场观摩学习的老师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入戏,现场生动有趣,欢声笑语不断,粤语、粤剧唱腔让在座的师生们都沉浸在“粤”境中,“粤”演“粤”有趣,“粤”唱“粤”精彩!
(陈勇稳老师的课妙趣横生)
二、文化传承舞貔貅
舞貔貅是黄埔区九龙第四小学的特色项目,该项目负责人、音乐教师陈丽娜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貔貅舞和它的基本演出形式。貔貅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积极响应“地方文化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课堂”为宗旨,把貔貅舞以“口口相授”的传承形式逐步向“有书可据”的模式传承。陈老师首先播放了精彩的舞貔貅表演片段,在了解貔貅舞的历史和传说之后,带领大家学习舞蹈堂鼓节奏和独特的舞步,老师们兴致勃勃地戴着面具敲鼓舞貔貅,体验了舞貔貅的乐趣,过足了舞瘾。
(丽娜老师介绍舞貔貅)
(互动体验,哈哈哈)
三、粤曲听唱与“数白榄”
“分飞万里隔千山,离泪似珠强忍欲坠凝在眼……”,夏园小学音乐教师赖凤姬老师与陈勇穏老师对唱的一首粤曲经典作品“分飞燕”唱得委婉动听,赖老师地道的唱腔与陈老师的深情入境让我们“粤”听“粤”想听。
(两位老师的演唱情深款款)
紧接着,赖老师介绍了粤曲中的“数白榄”:粤剧中的白榄,是众多念白中的一种,是一种有节奏的数板形式。它的重点突出的是节奏的作用,将自由的节奏纳入到固定的节奏规范当中,单数可不押韵,双数句必须押韵,平仄自由,一般数法是以板敲击为节奏,粤曲唱得是否专业就看“数白榄”了!随后,赖老师亲自给我们示范了《十五贯》里娄阿鼠中一段精彩的白榄,赖老师诙谐有趣的演唱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剧情片段展示得活灵活现,也激起了老师们对了解和学习广东地方音乐的极大兴趣。
(凤姬老师教大家数白榄)
最后,区音乐教研员陈文娟老师进行活动总结,她认为,岭南文化重在体现一个“韵”字,“粤韵”是岭南艺术的精髓所在。陈老师以一首粤语儿歌《小星星》和法国童谣《闪烁的小星》做示范对比,带领老师们体验“依字行腔”的味道,体会方言的重要性。陈老师提到,作为广州的音乐教师,传承广府文化也是我们的职责,希望老师们能通过音乐课堂,让广府音乐从小渗透到孩子的心间,传承广州优秀的传统文化。
(陈文娟老师总结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