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学习借鉴、互通有无,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样板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24 15:20:21

 10月19日至20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会上,南江县、武胜县、夹江县、乡城县青德镇、叙永县水尾镇、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等单位先后交流发言,学习借鉴、互通有无,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样板。

 
巴中市南江县: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南江县坚持“两变”“三不变”。变的是:传承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文化内涵紧贴时代需要、群众需求。不变的是,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原生态的田园风光、服务于民的宗旨。
 
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复活地域文化基因,留住乡土味。致力于保护历史遗迹,唤醒乡村原始记忆,发掘保护米仓古道上的题刻、碑记、关隘、摩崖造像等历史文物3万余件(处);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延续乡村文化根脉,成立非遗传习所10个,建成民俗文化展厅2个,建立全国首个乡愁文化学院、乡愁图书馆、乡村川剧团、村级唢呐艺术学校,全面开展村史馆建设。
 
二是坚持多态融合,转化乡村文化价值,提升生命力。深挖地域农耕文化,引领农业做特,建设金碑村、金台村等农耕文化体验长廊,建成七彩林业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做活民俗节庆文化,引领旅游做强,打造3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常态举办18个旅游节庆活动,发展特色民宿100余家,打造全省第一个音乐民宿集群—朱公乡百坪音乐民宿旅游合作社、第一家美食民宿集群—正直镇长滩村美食民宿旅游合作社。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丰富时代文化内涵,回归群众性。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服务新阵地,投资2亿余元建设文化管院14个;紧贴群众需求,探索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设备配送菜单化,活动开展菜单化,图书阅览菜单化。
 
广安市武胜县: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广安市武胜县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保障乡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
 
深挖乡村文化遗存,留住传统文明根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128个幸福美丽新村、34个社区初显“一村(社区)一特色文化”魅力,100余所中小学校实现“一校一特色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建立传统文化乡土人才库,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搭建幸福生活平台。实施“绿道串五子”工程,系统规划建设乡村绿道,串联院子、坝子、池子、园子、林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和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WIFI工程。
 
拓展乡村文化载体,提升群众文化自信。在实施“文化+”战略、坚持文化普惠共享、培育乡村文化产业过程中,武胜县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千村文化扶贫行动、文化惠民演出。
 
实施文化+农业+旅游三结合,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
 
乐山市夹江县:
 
近年来,夹江县坚持以文化产业为抓手,实施“文化+”战略,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高起点规划,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将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作为夹江未来5年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佛、堰、纸、茶、美食、乡土文化为抓手。牢固树立“文化+”战略思维,振兴传统文化,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
 
注重传承与发展,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打造产业园区,规划文化装备制造园、文化陶瓷产业园、书画纸产业园、艺术家居产业园,形成一区多园格局;打造创作基地,以马村乡为重点,打造“手工书画纸古法造纸基地”;打造文创小镇,以石堰村为模板,积极打造集创作、生产、展示、销售、观光等于一体的特色文创小镇。
 
国际化运作,高端引领乡村文化振兴。以马村乡石堰村为中心,建设艺术创作驻留基地;引进法国最美乡村规划设计团队,对马村乡石堰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全方位凝聚,合力攻坚乡村文化振兴。启动建设百里文化长廊,打造一批集农业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覆盖该县5个乡镇40个村落。
 
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
 
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中,青德镇积极响应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大力推进文旅、农旅结合发展。
 
主要做法为: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保障。改善居住条件,实施藏区新居建设,积极推进改厕、改厨、改水等行动;保护风貌景观,着力保护原生态、原住房、原住民。
 
抓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观念转变。发挥阵地作用,利用好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及固定电影放映场所;提升致富能力,邀请县乡农技员、致富能手、“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
 
抓特色文化培育,提升发展内涵。挖掘历史助民富,投入200万元建成了菩提广场;建设阵地强素养,建设了书屋和咖啡屋;繁荣文化重参与,对本地的歌舞、习俗、信仰等进行深度挖掘;文旅融合助增收,成立了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抓环境卫生管理,优化人居环境。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合格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措施。
 
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
 
近年来,水尾镇以脱贫攻坚为引领,以文化创建为抓手,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初步实现了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一是挖掘内力,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对各类非遗资源开展全面普查;传承传统文化,大力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开展文化图片展览、知识问答等活动;培育乡风文明,大力开展校园歌曲等文艺创作活动、“群文兴蜀·美术扶贫”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借助外力,壮大本土文化品牌。以西溪为示范,实施文化振兴“一村一品”工程,实施“书法楹联进村·文化景观打造”工程,开展“扎染艺术”培训。
 
三是增强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争取整合上级资金近百万元,每年集中推进1个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电视信号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
 
四是增添魅力,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在传说原址、旅游景点立碑勒石。目前,全镇建成西溪云舍等42家乡村旅游酒店(含农家乐)。
 
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
 
近年来,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理念,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邛窑旧址与文创项目“联姻”,有效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蒲江路径。
 
主要做法:一是健全阵地,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硬件基础。投入450余万元,建成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明月村文化艺术中心;建成面积231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套了生态停车场、文化墙等;靓化8.8公里旅游环线,建成7个生态停车场、2.4公里旅游绿道,实施明月环线植物景观提升;完成明月国际陶艺村文创旅游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是人才培育,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引擎。引进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艺术家和文化创客100余人入驻明月村成为新村民;孵化培育了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村放牛班合唱团等村民文艺组织;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三是文化铸魂,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品质。深挖邛窑历史文化特质,围绕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建设,将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