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当代中国表现型油画人物群像的塑造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19 15:18:57

摘要:在当代中国油画的创作形态中,有一类油画被称为“表现性油画”,但学术界对此没有形成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表现性油画是与写实油画相对的油画创作类型,是用表现性绘画语言加以呈现的优化形态。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潮特别是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我国当代表现性油画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样式明显带有&l…

  在当代中国油画的创作形态中,有一类油画被称为“表现性油画”,但学术界对此没有形成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表现性油画是与写实油画相对的油画创作类型,是用表现性绘画语言加以呈现的优化形态。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潮特别是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我国当代表现性油画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样式明显带有“表现主义”的外观特征,但在人物群像的塑造方面则呈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特色,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笔者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表现性油画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从我国油画发展的历程来看,一百多年前现代油画传入中国,在中西融合的思想引领下,逐步形成了两大创作趋向与形态:一是写实性油画,此类型以西方古典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代表人物有徐悲鸿等;二是表现性油画,此类型以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代表人物有林风眠等。此外,还出现了抽象性油画。在经历了模仿移植、借鉴融合与创新发展等过程和时期后,当代中国油画已呈现出创作主体个性化、审美价值多元化、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大格局。

  综观我国油画发展,写实性油画和表现性油画是主流,是创作的基本形态。两者相比较,写实性油画倾向于再现性,即把自然物象尽可能如实、逼真地描绘出来,力求客观地再现;表现性油画倾向于创作者的主观性,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由于我国画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而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时,有意无意间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审视和吸收西方现代油画艺术的各种流派与风格,从而使借鉴而来的油画语言或多或少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含蓄、抒情、诗意等,由此形成了中西融合观下的中国油画。上世纪后半叶,当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受到西方瞩目并逐步风靡全球时,不可避免地传入我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相交融。基于此,“85美术新潮”初见端倪,中国式的“表现主义油画”在我国应运而生。1989年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首次以“表现性”为主题,其作品致力于表现当代绘画艺术的精神。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经过30多年的借鉴、融合、探索、创新、发展,形成为当代中国的表现性油画。这是我国油画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艺术本体加以探索所形成的自觉风貌。而表现性油画在当代中国油画的整体创作中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分量。

  二、当代中国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创作的突破

  无论是写实性油画,还是表现性油画,人物肖像都是绘画创作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罗中立、岳敏君、方力钧、贾涤非、曾梵志、王玉平、申玲、夏俊娜等画家,以全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创作了大批充满个性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性人物油画作品,使中国油画焕然一新,充满了生机。但应当看到,这些油画家创作的作品大都是单个或数个人物的表现性肖像油画作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物群像创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创作有了突破。笔者在此列举三位油画家及其创作的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作品,加以论述。

  1.陈树东创作的军事历史题材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

  陈树东,出生于古城西安,军旅油画家,其军事历史题材油画“写意”式地表现历史和战争、人性和生命,体现战争凝重的历史感。他的代表作《开垦》《入城式》《雨后复斜阳》《晴朗的天空》《百万雄师过大江》(与李翔合作)等油画作品,采用“群像塑造”的手法,艺术地呈现出了我国革命历史和战争史上一幅幅真实、撼人的历史画卷。其作品主题宏大、视域阔广、色彩浓重、画风豪放,具有浑厚、雄壮的美学特点。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在他的作品独特的表现性的油画风格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重神韵、重精神的中国写意绘画体系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肯定,“陈树东的画作向我们释放出明确的信息,他是一位当代自觉地追求油画中国风,并已在表现性语言上取得杰出成绩的艺术家。”

百万雄师过大江  陈树东 李翔  2009年 布面油画 245×480cm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中国美术馆收藏

  陈树东的《入城式》和《百万雄师过大江》(与李翔合作),为我国当代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的创作开出了一条新路。

  油画《入城式》以1949年解放军队伍进入上海,受到市民夹道欢迎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作者抓住战争与胜利的历史瞬间,以宽阔的视角进行构图,通过油画语言对人物群像进行精心塑造,熟练地把握整个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使场面、景物、情节与气氛浑然一体。创作上,陈树东强化人流与环境的纵深感,特意弱化人物的写实效果,以纵横挥写的笔触与色块赋予了画面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张力。体现出了我国当代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塑造新的美术追求。

入城式  陈树东2005年 布面油画  175×246cm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依据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至21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创作而成。巨大的画幅中,船帆、水浪等充满力度的元素被作为表现符号,通过勇猛向前的战士群像的塑造,来展现千帆竞发、势不可挡的壮阔景象。作者用狂放的笔触、斑驳的肌理、凝重的色彩、模糊的效果来寻找历史的回音,表达对战争的思考。美术评论家梁瑛认为,此画“采用了很粗放的笔法表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些都是今天才会出现的、具有个性美的表现历史题材的新绘画语言。从这一点来说,无疑是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

  2.段正渠创作的“黄土地”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

  段正渠,出生于中原地区的河南,长期关注黄土地、黄河并以此作为创作母题。他专注于探索人与土地的关系,人的天然、质朴和生命力的强烈与深厚,代表作品有《黄河船夫》、《红崖圪岔山曲曲》、《走西口》、《节日》等油画。他用粗壮的线条、深重的背景、浓重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和简约的形象,纵情抒发对大地的深情与爱恋,表现生命的壮美与力度,由此在表现性油画创作上独树一帜。美术评论家水中天认为,“段正渠的作品之值得研究和思考,在于他远离前人的图式,从自己的内心感情经验出发,试图对陕北高原的人与自然作心里层次的发掘。”其作品风格的基础,“是他对乡土生活和表现性绘画形式感受的自由和新鲜。”

  段正渠创作了众多表现性人物油画,笔者将他的《黄河传说》、《天底下歌唱》划归为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

金色鲤鱼  段正渠 2010年  布面油画  160cm×200cm

  油画《黄河传说》中簇拥的人群组成人物群像,作者以丰富多样的人物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出黄河子民对“鱼”的虔诚崇拜、画中人物的率真,硕大红色鲤鱼的夸张,三道光柱的神秘,深褐色基调的沉重,展现出了黄河岸边特有的民俗风情,烘托出了黄土地上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东方红  段正渠  2010年  布面油画  125*150cm

  油画《天底下歌唱》一改以往的粗狂画风,以相对较为细腻精致的笔触与作者其他表现性油画作品形成反差。画中对天歌唱的青年农民神情专注,周围密密匝匝的人群构建起了人物群像,并通过不同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冷暖色调的呈现,表现出了天底下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作者把画中人画得顶天立地,象征着一种英雄主义式地悲壮,枯涩重浊的笔触充满力度,使画中的每一个人都沉酣于激越兴奋之中。

  3.李成民创作的《盛世景观》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

  李成民,安徽亳州人,经历过多年的学院基础训练,曾长期处于艺术语言的模仿期。200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期间饱览欧洲著名美术馆博物馆的珍藏,膜拜油画名家感悟大师的艺术真谛。2002年回国后,他逐步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绘画语言,代表作品有《盛世景观》系列和《开国大典·人民万岁》等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尤为可贵的是,他数年如一日深研中国老庄哲学,在其油画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著名油画家肖锋称李成民追求“一种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意境、中国韵味的油画新貌。”

开国大典·人民万岁  李成民  布面油画  2014年作  240*200cm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银奖

  油画《牛市》被称之为李成民变法的标志性作品。作者创作时直接拿起画笔表达存于心中的“意象”,让感觉伴着自己的心游向闭目能详的家乡及其父辈劳作的情景之中。人群和牛群的一体化群像处理,苍劲浑厚有力的大色块结构,黑白红的主色调,厚重不失细腻的肌理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热闹的牛市流淌在油彩节奏中,传达着一种特有的混沌厚重的美感和气韵。此画与《菜市》《善缘》《展佛》《药市》组成《盛世景观》系列,展现了李成民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创作的特有风貌和艺术特色。

  《开过大典·人民万岁》是一幅主体性油画创作,作者以鸟瞰式的构图,用大笔触和浓重的色彩描绘出了共和国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红旗如林、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作品画面上密集飘扬的红旗所形成的丹朱色块和人群碎小的深褐色,构成了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的语言表达。

  三、当代中国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的塑造

  1.抒情表意体现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在西方美术辞典中,无论表现主义绘画,还是新表现主义绘画,都强调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都强调在绘画创作中表现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以至于用夸张、变形来表现现实世界,用以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发泄画家的内心苦闷。比如,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色彩通常都很沉重、阴暗,即使是鲜亮的色彩也显得骚乱甚至血腥,而且画中形象破碎,线条狂野,这是画家片面情调个人情感表达所使然。

  不可否认,油画的源头在欧洲,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绘画流派也来自西方。但是,当代中国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与西方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油画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是情感内容表达的差异,西方表现主义画家发泄个人的内心苦闷,中国画家则是经过人生体验真切地把个人感情和与之相连的家庭、家乡和国家的命运、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融入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二是情感表达结果的差异,由于西方表现主义画家发泄个人的内心苦闷,因此鲜有人物群像的油画作品问世,而中国画家与之不同,把自我感情置于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之中,这为我国当代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2.在特定的时空中塑造人物群像、表现人物精神

  在陈树东、段正渠和李成民的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因为各自的人生阅历不同、生活感悟不同、生活气质不同和技法技巧不同、其作品的风格和气象也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进行塑造人物群像的同时,总是把人物群像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和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中,即在特定的时空中对人物群像进行塑造。

  陈树东的人物群像设置在具体的战争环境中,比如他的油画《雨后复斜阳》是在战斗中的古城墙上,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在渡江战斗的长江中;段正渠的人物群像设置在他热爱的黄土地上或黄河岸边;李成民的人物群像则是设置在他熟悉的牛市、菜市、药市中。这些时空的设置既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又有一定的环境特征,都是用来为塑造人物群像服务的。至于时空如何构成、色调如何设定,则要看作者在这幅油画作品中要表现什么事件内容,体现什么主观意识,以及其中的人物群像要赋予什么精神。

雨后复斜阳  陈树东  2003年  布面油画  180x240cm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作品奖

  需要强调的是,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的塑造,并不是在构图时把大量人物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要有重点、有中心、有前后、有远近、有层次地,为体现人物精神而对人物群像进行精心塑造,直至在画面上完美地呈现出来。

  可以说油画的时空设置就像是为人物群像搭建舞台,舞台上的道具如果配的合理,科学又有创意,那么,人物群像的塑造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3.调动笔触,色彩等油画语言来丰富人物群像

  笔者曾创作油画《城市记忆·老上海风情(之一)》,此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该展览2017年12月14日至2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经过摸索和研究,笔者在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的塑造方面有了一些创作体验。

  此画起好形后,先用大号刷子在画面上薄薄地刷上底色。为了获得画面色调和整体视觉的最佳效果,打底色进行了3次不同的尝试,逐步确立人物、建筑、背景的基础色。然后,再用大号笔在人物,建筑,背景“三大块”的不同区域,大胆地上色:黄、灰紫、白、褐、黑等,并且一步一步地深入。在不用区域里使物像基本成“形”后,再用中号笔和小号笔,着重勾勒不同人物的动作和形态。在人物群像的塑造方面,用不同的笔触使人物形态各式各样、千姿百态,而且特意把画面中的每个人都设置在动态中,这为画面人物形象的生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塑造表现性油画人物群像时,既不同于写实具象人物的细致逼真刻画,也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没有任何可辨识的形象,而是着力于“有象之形”的表现,但这个“有象之形”的造型不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为使人物群像具有表现性油画特有的形式美感,要充分发挥油画笔触、色彩、肌理的表现力。油画的笔触大体上可分为混融笔触和疏松笔触,前者偏重于写实性,后者偏重于表现性。通常油画的疏松笔触比混融笔触更适宜表现人物情感和写意精神。流动、激烈、张扬的笔触和厚重的色块重叠产生的肌理效果,能够创造出超越客观现象的丰富想象力,使人物群像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从而提升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在多元化的艺术思潮之下,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在当今世界并不多见,或者说几乎没有,然而在中国当代画坛却异军突起,这一现象值得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和思考。表现性人物群像油画在图式和色彩上,显现出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审美价值,而其中人物群像的塑造更是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性与独创性,这些都有待油画家和理论家们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与深研。

《解放军美术书法》-2018-3-总第42期-艺评艺论

首页推荐
热门图片

最新资讯

更多

新闻热点

更多

2017-01-05 17:26:12

图片精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