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玩石头,最爱谈的是“稀缺”,一座大山里多是粗岩,鲜丽的寿山石,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加之递传、流通过程中,磕磕碰碰,或者被反复的改工、磨光,许多好石材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稀缺”。——徐袖海专栏“物以稀为贵&rdq…
玩石头,最爱谈的是“稀缺”,一座大山里多是粗岩,鲜丽的寿山石,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加之递传、流通过程中,磕磕碰碰,或者被反复的改工、磨光,许多好石材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稀缺”。—— 徐袖海专栏
“物以稀为贵”的魔力
玩石头,最爱谈的是“稀缺”,因为“物以稀为贵”,只要是稀缺的石种、工艺,必然人人争先,欲睹之而后快。但同时,又最怕谈“稀缺”,因为一旦稀缺,则价格必贵,想要杀价固然大费周章,上了拍场也得和人斗价到底。
寿山石是上古地质运动的产物,一座大山里面,多是粗岩,鲜丽的宝石,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加之递传、流通过程中,磕磕碰碰,或者被反复的改工、磨光,许多好石材就会越来越小,越来越“稀缺”。最为大家熟悉的“稀缺石种”,当属田黄。田黄在明末时产量最多,体块最大,故宫现存的玉璇制田黄巨玺,体量的庞大到了使今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而到了乾隆朝,产量下降,印章体量变小,五、六十克成为主流,田石上有红筋也成为常态。因此清代老田里面,质地优渥且制印时“台平钮精”的图章,流传至今品相完整度高者,就可算“稀缺”,不必是“巨章”或者多大的克数,拍场上的表现也丝毫不会逊色于当代出产的随形巨田。这些老田章,多半都是场内“克价奇迹”的创造者。
配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