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画家司徒奇(1904—1997)、司徒乃钟(1950—)的画展在故乡开平隆重开幕了,故乡人能一次性欣赏到了司徒家两代人的大作,幸甚,幸甚!父子联场、双剑合璧,家学传承,笔墨生辉。这是一次难得的家族文化盛宴。品画之余,我想通过他们的画艺人生,来深层次地探讨他们的家学精神,…
著名画家司徒奇(1904—1997)、司徒乃钟(1950—)的画展在故乡开平隆重开幕了,故乡人能一次性欣赏到了司徒家两代人的大作,幸甚,幸甚!父子联场、双剑合璧,家学传承,笔墨生辉。这是一次难得的家族文化盛宴。品画之余,我想通过他们的画艺人生,来深层次地探讨他们的家学精神,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司徒家学,源远流长,且不说“舜命子薛为司徒,后人以官名为姓”的远古传说了,在近代繁衍壮大的开平司徒,就有鲜明的“教以人伦”的族训,他们特别的重视文化教育,历代人才辈出。独文艺一支,司徒族的名家在近、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就星光熠熠,颇为亮眼。突出的有为鲁迅画像的中央美院教授司徒乔、中国电影开拓者前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中国军旅摄影奠基人沙飞司徒传、著名音乐指挥家司徒汉、石家庄白求恩墓石像作者司徒杰、100元人民币四伟人头像作者司徒兆光等等,个个如雷贯耳,闻名中外。而司徒乔就是司徒奇的表兄,司徒杰是司徒奇的表弟。那么多的艺术名家集中出现在一个家族中,难道不值我们得探讨吗?更难得的是,这些艺术家的后裔们,依然同样地传承着家学,接续着父辈的未竟事业,在当今艺坛发热发光。其中今天的主角司徒奇家就是司徒族众多文艺家庭的一个缩影。
司徒奇的父亲司徒枚(1875—1943),字牖芸,号东皋居士,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获己酉科拔贡第一名,受“拔元堂”之匾,领京城八品官。民国初年辞归,“夙以诗鸣,旁及绘事”,有开平才子之称。开平立园花藤亭等对联书法、公福亭“立石显奇功。深入绿林平寇贼;建亭留纪念,遥瞻大树忆将军”的对联就出自他的手笔。有《东皋山房诗钞》八卷传世。
司徒奇的母亲谭氏,是清末民初画师谭荣达的第五女儿,“能画善绣和女红”。司徒奇从小耳濡目染,随父母吟诗学画,甚至偷着母亲的眉笔和口红描画涂鸦,爱画成迷,慧根早植。
作为通过科举入仕的旧文人,司徒枚没有规限他的后代一定要走他“读书做官”的老路,而是适时而变,以开放的心态鼓励扶持儿子在自己喜爱的绘画路上努力进取。1924年,他把司徒奇送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两年后,再转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深造。父亲的支持,使司徒奇在青少年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928年,司徒奇毕业后回广州与何三峰创办了烈风美术学校。1930年,得岭南画派宗师高剑父的赏识,应邀加入春睡画院,进而认同高氏“折衷中西”的绘画改革主张,在教授西画之余,将目光逐渐投向中国传统绘画,将自己擅长的油画及西方素描元素与中国水墨画法相融合。喜用强烈的线条,强调画面的光影,使其国画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1933年,司徒奇与高剑父、高奇峰、李研山等被邀请担当当年的美展评委。可见服膺“野兽派”而又主张“艺术单纯化、装饰化和理想化”的司徒奇在岭南画坛的地位被得到了公认。
1938年,广州沦陷,司徒奇追随高剑父到澳门,开拓新的艺术旅程。司徒奇兼任多家学校教席,同时与岭南派同仁“煮茶论艺”,开展一系列的写生、画展、募捐等活动。期间,司徒奇的画得到了高剑父的当面提点,使之艺术风格的主观性更强,技巧更趋圆熟。
1943年,司徒奇受同乡司徒优邀请回家乡越山中学执教。未几,转任苍城小学校长。1944年,县政府主办“司徒奇画展”,为难童筹款。1945年11月,司徒奇为《南楼七壮士抗战记》画插图,并与朱箕坚、周裕程等画师为七壮士画像。不久,司徒奇被教育界推选为县参议员。
1960年,司徒奇在澳门创立“苍城画院”以栽培后学;1961年转任香港华侨书院艺术系主任;1976年移居加拿大。期间,司徒奇遍游北美大山名川,广交画友,写生、创作、授徒,为中国绘画艺术在海外的传播、推广奔走相告,劳心劳力。
1988年,司徒奇回乡创建了开平市第二美术馆和潭江诗社雅集馆以及为纪念其父司徒枚的“东皋草堂”、整理出版《东皋山房诗钞》。并为教伦中学创作了巨幅国画《英雄本色》,创立“潭江画会”。之后司徒奇几乎每年都抽空回乡小住,与诗书画同仁和亲朋好友谈天论艺,分享艺术经验。
纵看司徒奇的画路人生:中西兼修,国画为终点。浪迹天涯,故国为原点。这不能不让我们相信族风和家学的魅力了。
在一个开明开放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司徒乃钟,有着同父亲近似的美术人生,而他更让我们感动的则是他的勤奋好学、广师求益,锲而不舍、诲人不倦的追梦精神。
司徒乃钟是奇公第四儿子,幼时就跟着父亲在画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