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台湾中正金秋拍卖会精品推荐:兽面纹明公鼎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18 14:50:58

摘要:藏品名称:兽面纹明公鼎规格:通高:28cm/口径:19.5cm类别:杂项物主:魏女士简介:青铜鼎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器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通过徐徐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由公元前二千多年的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其延续…

 

 

  藏品名称:兽面纹明公鼎

  规格:通高:28cm/口径:19.5cm

  类别:杂项

  物主: 魏女士

  简介:

  青铜鼎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器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通过徐徐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由公元前二千多年的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其延续近二千年的青铜时代,亦是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更被称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至今仍秉承着一种崇拜意识,更被赋予:“显赫”、“尊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军或王公贵族在重要的祭祀庆典或接受王的赏赐时,都要铸造铜鼎,用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以备传世。

 

  此鼎以细腻的云雷纹为地纹,以衬托主纹饰兽面纹与凤鸟纹的瑰丽与神秘。此种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物为主纹饰的做法,是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鼎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圆腹圜底,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凤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蹄形半空足,足上端饰兽面纹,有出戢。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其兽面纹以扉棱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怒目圆睁,高浮雕感强,目上有眉,目侧有耳,浑然一体,做卷云庄。正如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圆腹圜底上铸刻:“唯王命明*乍用宝鼎”,由字面释义可见,明公受王命,以铜锡铅金为质,铸造此鼎。明公者,自古多有释义,西晋陈寿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这里,明公即为县令的意思,西周时,有鲁候,与齐候平。士大夫常称其为:“明公”。此件器物,器身内外红斑吕秀,孔雀蓝沁,自然天成,渗透过渡自然。包浆更是浑然天成,且富有层次。其工艺纹饰之精美,可谓西周早期之代表作,更是其历史条件下:“明尊卑,别上下”之标志也。

  鼎本为食肉烹饪之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段玉裁注曰:“三足两耳,谓器形,非谓字形也。”鼎原为炊器,至商周在礼制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象征权威的重要礼器之一。据古代文献何休著《公羊·桓公二年传》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就是按照礼制所定的“列鼎”,可见青铜礼器在当时维护王权的“工具”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在我国众多的博物馆中,更多为镇馆之宝。

 

  此藏品与西周康王 ,鲁侯尊, 上海博物馆藏,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其铭文字体类似,图片如下:

 

  鼎在风水中的作用,鼎有可起“藏风聚气”、“辟凶煞”的作用。易经六十四卦,卦爻为,巽,上离下木,木上有火,五行属木。卦辞曰:“鼎,元吉,亨”意思是只要是所占问到鼎卦的,便是很吉力、吉祥、大顺之意。台北中正2018年1月26号迎春拍卖会,编号0001 青铜兽面纹鼎,成交价5亿人民币,这两件藏品对比来看,兽面纹明公鼎纹饰更加复杂,器型类似,但是尺寸更大,尺寸达到28公分,青铜兽面纹鼎尺寸为18公分,两件藏品都是西周时期。此藏品来自海外大收藏家提供,于2018年台湾中正金秋拍卖会亮相,欢迎海内外收藏家目睹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