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油画姓油”我们跑偏了吗?(记欧洲传统油画材料与技巧第一届高研班)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0-18 14:52:47

摘要:“油画姓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早在五、六十年代时期讨论油画是否应该民族化?还是应该坚持其油画本来的特点?艺术界的大谈论时就被提出来,当年的艺术界对这个话题讨论的很激烈,到了九十年代,当时还在美国游学的陈丹清先生在更进一步了解西方艺术并有了更多…

 

 

  “油画姓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早在五、六十年代时期讨论油画是否应该民族化?还是应该坚持其油画本来的特点?艺术界的大谈论时就被提出来,当年的艺术界对这个话题讨论的很激烈,到了九十年代,当时还在美国游学的陈丹清先生在更进一步了解西方艺术并有了更多体会后,也发表他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观点,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外来西方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有着强大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国度来说,这永远是一个“仁者鉴仁”“智者鉴智”的话题。

  这个话题对我而言,我觉得一个文化现象能流传千古,并被不同的文化所接纳,必然有其独特之魅力,在真正了解它并真正掌握它之后,本民族文化和这种外来文化相融合后并产生出一个有其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本体文化不要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它并能够真正掌握它之前,就抱有用自己的文化的心态去同化和改造它意图,如果我们东方文化真得能够把世界其它文化都吸纳了并且又产生了了一个新的东方文化,我看这个世界反而会越来越单调无聊了。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作品

 

吴冠中作品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国画也被全世界爱好艺术的人民所接受并被引进,最后也被外国人国画民族化,后产生出来一个水彩画不是水彩画,国画也不是国画的一个文化现象,这个时候做为中国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我总觉得人类到今天,以在这个地球上延续了几千年,一个民族文化现象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还能保留下来并让另一个民族所喜爱,其内在必然有其自身价值,每个民族的文化差异都是有它独特魅力而存在,正是这些差异才构成当今世界的丰富多彩,如果什么种类的文化都可以民族化,那么文化不成了类似的转基因食品了吗?西红柿吃起来像萝卜,萝卜和芹菜基因在交叉又产生了一个洋名叫西芹物种,你喜欢这种莫名其妙、模棱两可奇妙而又无可奈何物种的味道吗?

 

 

 

 

 

 

 

  中国对西方油画的了解和引进大至在清末、民国初年,这一时期是全面引进和学习的过程,仅对西方油画的材料和技法的引进而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留下来的作品在这两方面表现的还是比较粗糙和不近人意的,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在政治方面的原因,我们又一边倒的学习起了苏联,而这时的苏联在材料和技法方面更是简单与贫乏,因此,中国的油画在这一时期仅从材料到技法方面一直显得更为粗糙,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从法国画家伊维尔的来华传授才大大地得到改变。

  92年我刚刚从鲁迅美院毕业到天津美术学院任教时,我明显的感觉到当时的学生对欧洲传统材料的渴望和期待,我现在还清稀地记得,我的油画材料技法课程原本是三周,三周课结束时,在学生们的要求下又延长了两周,由于此课程内容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且效果良好,以至于其它年级的学生也到系里要求增添这门课程,一时间搞得我这个刚刚上岗的年轻教师大大地超出了当时一个新教师工作量,现在看起来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在当时的的确确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外,与我当年年轻气盛努力工作也一定的关系。

  时隔二十几年后,这种对西方传统材料和技法的热情以大不如从前,经过几十年的对外开放,对于今天的中国人世界上再也没有了什么神秘的东西了,一切西方的材料和技法或者观念与形式,对于我们搞艺术的都或多或少地都有了一些朦胧的和模棱两可的认识,以至于当你和国内的朋友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在不少艺术家觉得自己不但很博学而且前卫,相比较你却有些莫名其妙地落伍之感,但是,如果你有幸到他的画室里扫视一下,作品之粗劣简单地一下就让你明白,他们这些作品的诞生都是通过走马观花的学习或者是网络上隔山打虎的方式创造出来的,特别是当你仔细观察他们作品的细部时,你立刻有一种感觉,这些都是艺术家没有亲临现场仔细研究原作的结果。

 

伊维尔的作品

 

伊维尔的作品

 

伊维尔的作品

  前几年,我在宋庄做了一个工作室,因此一年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国内,几年的时间我看了不少国内的展览,也经常会去各地的美院、画院拜会一下朋友也顺便看看他们的作品,总的来说,现在国内艺术家的作品有这么几个明显的问题,下面我以对照比较的方式仅从艺术技术的层面对这些问题说一点我个人的看法,这些意见也许是我个人拙见或者是个人对艺术的偏好,你如果觉得不浪费你宝贵的时间你就往下看看。

  首先,当代艺术作品对材料和技法的研究运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以至于当代作品的形式面貌比较陈旧尤其是细节太粗躁,有些作品远看起来还有那么一点点意思,但是,当你近距离仔细观察和品味它,大多数当代艺术作品会让你失望,很多当代艺术家对待当代艺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形式上,却忽视了作为组成形式的个个局部和耐人寻味的细节,还有的作品也有一些所谓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它们仅仅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靠着某些短暂的冲动偶然创造出来的,这些细节看上去很漂亮也很帅气,似乎充满艺术界的激情和活力,然而,给懂行的人带来的感受却是这些作品简单和无味,它们没有任何制作的过程,手段也是普通的笔和画参杂着大量的劣质的稀试剂,所用的材料也非常单一,更没有什么独道的技巧和令人惊叹不已的灵性,还是传统的架上绘画流程生产出他们津津乐道的所谓的当代艺术,这一点从你刚刚迈进他工作室的那一刻,你就会立刻产生这样一个怀疑?他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室,怎么可以搞出当代艺术作品呢?

 

charles ladson作品

 

charles ladson作品

 

charles ladson作品

 

charles ladson作品

 

charles ladson作品

 

charles ladson作品

 

charles ladson作品

  对于传统艺术材料和技法应用的情况会让你觉得更加泪伤,原本伊维尔在这方面给我们开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在传统的材料和技法上不但没有更加系统和完善,反而是绝大多数搞传统绘画的艺术家们对材料和技法上的认识都处在模棱两可或知其一未知其二的境地,这一方面在我办的首届欧洲传统材料与技法高研班的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

  虽然我们庞大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个阵容强大传统的艺术大军,每年会有亿万幅传统作品的产生,不计其数传统风格的展览每年都充斥着我们数以百计的大中城市,以至于每当你接到朋友发来的展览邀请时你都感觉到是一种负担,但是,能让你不失望的作品真得是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依然还是作品的粗躁和对欧洲传统材料和技法的无知,以我们美术高考漫长严厉的基本功来推论,许多作品的写实功力虽不正宗但对造型的认识还算说得过去,然而用的材料和技法却是即不地道又不讲究,按理说艺术是一门有品味有学问的工作,搞传统艺术的艺术家本来就应该或多或少的具备一点贵族气质,更何况我们还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而且是何等儒雅的国度,但是这些在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中你根本发现不到有这样气质的作品,从传统的艺术技巧来说,古典绘画一定要讲究灵动飘逸,这个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色彩的薄厚和运笔流畅自然而形成的,而其中特定的方法步骤和程序、材料和技法支撑了这些效果的呈现,其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独具匠心都会体现在这个忘我的过程中,在看看我们大多数作品,其面貌呆板僵硬,给你传递的信息是紧张和压抑,除了能看到艺术家辛劳地付出和中世纪般混沌的虔诚,许多作品在当今的现代社会里却莫名其妙地表现出了中世纪作品式的木讷!

 

刘影钊作品

 

刘影钊作品

 

刘影钊作品

  传统艺术作品的色彩问题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在传统绘画长期的塑造形体的过程中,色彩的表现仿佛被似乎合理的抛弃了,本来我们高等艺术教育对待色彩教学的重视从来就是一个短板,以至于我们大多数艺术家们也都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色彩在艺术塑造和表现过程中仅仅是一种附属的地位,更有的艺术家直言不讳地放弃了色彩,更指出中国画不强调色彩,在世界上不也创造出当之无愧的艺术了吗?在浩瀚无数的作品里尤其是传统绘画中,造型与色彩兼备的艺术作品现在真是少之又少,你所见到的传统绘画或者是超写实绘画,看上去好像是一场精彩的素描比拼大赛,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在用黑白灰作为组成画面的唯一途径,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在意或者不懂色彩的冷暖,极致的描绘细节才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在写实或传统风格的作品中你必然会看到,一批批黑呼呼没有节奏、没有生命迹象的作品让你觉得窒息,黑色和褐色似乎是这些艺术家的最爱。

 

荷兰小画派作品

 

荷兰小画派作品

 

荷兰小画派作品

 

荷兰小画派作品

 

荷兰小画派作品

  当今传统绘画材料的使用在传统绘画中也好像近乎迅速地失传了,最关键的媒介剂的使用在经历传入我国二十几年后的今天,以没有几个人能很好地运用,当你在给学员们示范它的形成和具体运用时候,他们依然对这种美妙的材料感到惊讶和神奇,有时候他们的这种举动常常也把我又带回到这种材料当年刚刚传入中国时的情景之中,到今天我依然没有想明白这种现在本应该早普及的材料,为什么在我们这样有着广泛写实喜好和热爱传统风格的国度里却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如果你真的喜欢传统绘画和写实风格的绘画?如果你真得要把传统的艺术地地道道的掌握?你就不应该这样不了解它,虽然它对于今天确实有些显得古老。

  话又说回来,我不是一个传统艺术的守门人,也不是一个民族文化坚定的守护者,我非常不喜欢转基因食品,但是,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你对这种无味的食品又无法抗拒,我的希望是我们的每一个艺术家也应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把你所热爱的东西尽力地、专注地、认真地去做好,既然在当代社会里把传统艺术家的工作视为匠人,而匠人的生命意义就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