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明10月15日消息(记者刘扬涛颜妍)近日,来自全国的百家媒体记者走进三明尤溪,参访福建农民创业园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食用菌产业核心区,了解尤溪将食用菌打造成“一县一品”区域特色品牌的探索之路。
祥云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喝矿泉水长大的银耳”。(央广网记者刘扬涛摄)
尤溪素有“闽中明珠”的美称,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形成“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一菌”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尤溪县食用菌种植历史早、产业基础好,是本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2017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8亿袋,产量12.41万吨,产值8.65亿元,居三明市第一位。
今年来,尤溪县着力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培育、作为特色产业率先突破,重点发展“一黑一白”,即露天栽培以黑木耳为主、工厂化栽培以银耳为主,带动其他多菌类发展,基本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食用菌工厂化高品质生产
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落户洋中,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并引导出一批集科技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和科研的新型食用菌生产企业。
瓶罐在流水线上自动完成从空瓶到装满银耳培养基的全过程。(央广网记者刘扬涛摄)
在祥云生物科技公司自动化瓶装车间,记者看到,瓶罐在流水线上自动完成从空瓶到装满银耳培养基的全过程。经过传输带输送,到达蘑菇房,45天后即可采摘。祥云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是全国唯一一家银耳瓶装自动工厂化栽培的公司。目前还拥有30项国家专利、7项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例如自主研发集成纯净水在栽培中应用、高温灭菌、水冷变频中央智能控制、数字智能应用等六大先进技术。
媒体记者品尝高科技绿色食品。(央广网记者刘扬涛摄)
得益于当地良好的生态和规范的品质管控,公司研发生产的银耳被称为“喝矿泉水长大的银耳”,培育菌种使用的水源全部来自地下50米的深层地下泉水,经过18道工序过滤提纯,产品检测408项农残检测均无检出。目前日产15吨左右,每年可达4800吨。通过科技提升,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据了解,目前公司有员工200多人,其中80%是当地农民,每年发放工资近一千二百万元。
尤溪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杨彬介绍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闽绣1号”。(央广网记者刘扬涛摄)
福建天益菌业则是全国首批绣球菌工厂化栽培企业之一,绣球菌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珍稀食药两用菌。
尤溪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杨彬介绍,企业与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合作,选育出国内唯一一个通过省级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优良品种“闽绣1号”,突破绣球菌人工栽培原基形成与分化难得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实现绣球菌工厂化栽培。目前,绣球菌也是工厂化鲜品最贵的一个品种。2014年一市斤出厂价100元人民币,市面出售可达160元。
据介绍,该成果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绣球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国家,实现绣球菌产业从靠野生采集到工厂化栽培的跨越。目前,仅日本、韩国、中国可实现人工栽培。目前工厂一期投入生产,一年产量达600吨,产值达三千六百多万。
政策扶持保险助力促进农民增收
尤溪黑木耳产业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扶持双兴、绿兴等15个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基地,引进福建益升菌业等龙头企业,全程推广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等,并完善专业化分工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说到黑木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东北的黑木耳,不过我们尤溪也产优质的黑木耳,30%出口到日本。”尤溪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杨彬对尤溪黑木耳的品质信心满满,“成长期是11月份,气温最低的时候,所以品质特别好。”
尤溪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杨彬介绍尤溪黑木耳标准化基地建设情况。(央广网记者刘扬涛摄)
今年尤溪在重新定位产业发展时,把黑木耳作为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发展的项目,考虑一定要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首先,提高组织化程度。从前期配料到后期棒料灭菌结束,老百姓主要负责出菇、采菇环节,其他专业流程由科技人员来完成。科技助力,分工合作。第二,标准化基地建设。比如,在黑木耳标准化栽培基地,配备清洁水源,采用规范化晒场,出耳场所地面铺设防草、防泥砂铺垫物,实现年栽培黑木耳7000万袋。第三,为帮助菌农贷款、降低种植风险,尤溪推出了黑木耳“福菌贷”,对黑木耳栽培提供专项保险,由省市县承担40%保费,农户承担60%;并对食用菌种植贷款年贴息3%,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也达到扶贫助困,实践振兴乡村发展的经营模式。
同时,尤溪县还依托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和福建农林大学在洋中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培训食用菌实用人才,强化产学研合作,并引进灵芝、茯苓等新品种进行示范栽培,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