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中华民族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当我们在研究海洋文化之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中国海洋文化的起源,并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海洋文化的发展。
只有在追根溯源之后,才能理解和认识海洋文化,从而使传播海洋文化成为可能。
旧石器时代:海洋文化萌芽
据考古学者研究,人类早于数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初期阶段,就已经向海洋文化踏出了第一步。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木桨,己经证明了早在七千年以前的古中国就己经有了创造着海洋物质文明的海洋活动。
有中国旧石器之父美誉的裴文中教授在1939年发表的《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报告中指出,在山顶洞下层文化,洞穴西部曾出土三件穿孔的海贝。
此后,考古学家在山顶沿堆积内洞发现有鱼类脊椎骨化石及穿孔的鱼骨。这些都表明在晚期旧石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学会利用海洋资源。
先民们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认识海洋,并逐渐有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意识以及海神崇拜、航海造船技术和航海活动,留下了大量海洋文化遗产。
然而,早期的海洋文化主要表现在器物文化层面,而后逐渐扩大到海洋意识、海洋习俗以及海洋管理制度层面。
春秋时期:海洋文化初发展
春秋时期,先民们继续探索海洋文化,产生了较为成熟的海洋意识,并开始利用海盐等海洋资源。
比如,管子对桓公曰:“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范薪煮沸水为盐,征而积之。”于是自十月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果之得金万壹千余解,山海之利,甲于诸国。”齐桓公因“海”制宜,充分发掘海洋资源的潜力,为他日后称霸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除了利用海洋资源,先民们还学会管理海洋资源。西周时便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人员“盐人”,其职责是“掌盐之令,以供百事之盐”。
此外,先人们还具备一定的海洋航行能力,并进行多次海战。
春秋中后期,由于争霸斗争的需要,沿江傍海的楚、吴、越、齐等国发展造船事业,创制水战兵器,编组舰队,建立“舟师”,水战、海上军事行动频繁,且有水战战法的著作出现。这说明我国古代海军已经产生,这也使得中国当为世界古代海军发源地之一。
秦汉:海洋文化发展繁荣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十分重视海洋资源开发。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海洋也进入了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的视野。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在执政期间实施了大规模的海疆海域巡查、祭祀和海外世界的探求活动,并建构了一系列的海疆行政管理、海洋产业管理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交通贸易的制度。
秦汉时期的帝王也表现出对海洋极大的兴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行至海滨。而汉武帝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生中至少有10次行至海上。汉武帝最后一次出海时已经是68岁的高龄。
除了上层阶级对海洋文化的重视,秦汉时期民间海洋文化的发展也一片繁荣。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有关海洋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
宋元:海洋文化全盛时期
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业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期间,中央政府积极推行航海贸易政策,极大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远洋航行奠定了坚持的科技基础。
船舶制造工艺与航海技术的日臻成熟,不仅为海洋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的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海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这使得宋元两代呈现出“虽天际穷发不仁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的盛景,从根本上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明清:海洋文化走向衰落
明清时期,严厉的“海禁”政策出台。可以说,这是在中国古代快速发展的海上事业巨轮上,强行安上的一个刹车阀与倒车装置。此后,海洋文化的发展不可逆转的由盛转衰。
一般认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的轻商意识,抑制了明清中国向海洋发展的势头。但是此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同样是尊儒的汉唐宋元诸朝不但不禁海,还大力的发展海洋经济与文化。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航海事业进行全面萧条时期,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也逐渐衰落。而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
可以说,明清“禁海”是中国社会进入绝对专治君主制时代的应有产物,海洋文化的“衰落”也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此时期,民间海洋文化一直在延续。
近现代:海洋文化再起航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提高,海洋文化重新得到发展。然而,尽管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研究机构,发展海洋经济,但是公众对于海洋文化认识仍然处于懵懂的状态。
直到20世纪90年代,“海洋文化”才逐渐从一个边缘词汇进入到主流话语体系中。随着21世纪的到来,海洋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
从韩国到中东的西太平洋沿岸和印度洋沿岸国家,纷纷提出海洋发展战略。中共十八大更是基于国际形势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并大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今世界,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亘古历史证明,谁掌握了海洋话语权,谁就能领航人类文明的“快船”。而发展海洋文化便是这艘快船前进的方向。
我国是拥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虽然长期以来代表内陆农业文明的“黄色文明”处于主导地位,但海洋文化也是构成中国几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绚丽文化瑰宝中夺目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