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扈氏文化:传承扈氏家训 开创家族新风_四川巴中扈氏家训赏鉴

文章来源:华夏艺术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08 10:15:15

 传承扈氏家训开创家族新风

 
----四川巴中扈氏家训赏鉴
 
作者:四川巴中修谱编委会
 
人倫
 
人倫①,齊家治國,首重人倫,倘人倫不明,國家可齊治乎?蓋人倫有五:父子也,君臣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亞聖②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是知倫彛(yí)③有傷,不惟尊卑之莫辨,亦且物類之不如矣,人倫可不明歟?
 
【注释】
 
①人倫: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②亞聖: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③倫彛:同“彝”。
 
忠孝
 
忠君孝親,忠者肫(zhūn)誠①,孝者順德也。宣聖雲:孝誠以求忠,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鬥,在家既為孝子,在朝必是良臣。蓋家之孝,即國之忠也。況保孝行,尤莫先於忠,且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忠則福祿至,不忠則刑罰加。諺雲:生不忠良,死為下鬼,可不忠歟?孝為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天地孝,德結成,日月考德發亮②,且百行莫大於孝,五刑之屬三千③,罪莫大於不孝,不得乎親,不可為人,不順乎親,不可為子,可不孝歟?而不但此也,凡急公奉上,生養死葬之類,俱宜斟規酌矩,慎勿玩忽焉。
 
【注释】
 
①肫誠:诚挚。肫,古代祭祀所用牲畜后体的一部分。
 
②天地孝,德結成,日月考德發亮:《文昌帝君劝孝文》云:“天地是孝德结成,日月是孝光发亮”。意思是“天地啊,都是因为孝德而变现出来;日月啊,那也是因孝德的光芒才发亮”
 
③五刑之屬三千: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孔子说:“墨、劓、剕、宫、大辟五刑之类律令有三千条,其中最大的罪是不孝。
 
友恭
 
兄弟怡怡,合以天也,賊惡之禍,自古有然。張公九世同居,不外一忍;陳氏七百共食,搃歸於和①。弟兄硬以鐵,不忍故也,止望弟兄窮,又豈能和乎。古雲:分產作父母多生一人想,養親作父母少生一人想,永無不忍不和之患。莫聽枕邊言語,而鬥牆起爨,勿因父母偏愛,而骨肉生傷,能為悌弟,自可為孝子矣,可不友恭歟?而不特此也,凡諮稟讓順②,隅坐徐行③,猶不可以不習也。
 
【注释】
 
①張公九世同居,不外一忍;陳氏七百共食,搃歸於和: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南唐江州陈氏宗族七百口,每食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食之。有畜犬百余,亦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
 
②諮稟讓順:諮稟,请示﹑禀报。
 
③隅坐徐行:坐于席角旁。古无椅,布席共坐于地,尊者正席,卑者坐于旁位。
 
12.jpg
 
夫婦
 
夫婦,人倫之始,閨門萬化之源。內陰外陽宜修,乾剛坤柔①當盡。士有百行②,莫恥河東獅吼③,女備四德,最忌牝(pìn)雞司晨④。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男女有別,內外攸分⑤。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夫非夫,婦之責,而誰之責哉?
 
【注释】
 
①乾剛坤柔:《易》曰:“干刚坤柔”。八卦之中,皆有阴阳,则皆有刚柔。干者,健也。健而又健,刚之至矣。坤者,顺也。顺而又顺,柔之至矣。
 
②士有百行:各种品行、德行。
 
③河東獅吼: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语出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鈆。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遶屋花连天。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陈慥。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常常跟他往来,一起聊天、游玩。陈慥也十分好客,常设宴款待各方好友,谈天说地直到天亮。但他的妻子柳氏个性凶悍善妒,不喜欢他这样通宵达旦地玩乐,常常在大家聊得高兴之时,在隔壁房里像狮子怒吼般大叫,吓得陈慥直发抖,连手里拿的拐杖也掉落地上,内心茫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曾为座上嘉宾的苏轼便以此写了这首小诗,开开好友的玩笑。因为陈慥的妻子姓柳,而河东是柳姓的郡望,苏轼便用“河东狮子”暗指这位凶悍善妒的夫人。后来“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妻子凶悍发威。
 
④牝(pìn)雞司晨:牝鸡:雌鸡;司:掌管;司晨:报晓。雌鸡像雄鸡那样鸣啼,指母鸡报晓。旧时用来比喻女人篡权乱世。
 
⑤攸分:攸,文言语助词,无义:“四方~同”。
 
朋友
 
朋友,五倫①之一,尊師固以重道,比匪適足敗德②。莫倚富豪而結權貴,莫厭貧賤棄故交。昔平仲善交,久而能敬③,昔孔聖言志,朋友信之④,是知敬信,尚矣⑤!至益者三友,損者三友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外有小人,門內小人多⑦。交友,可弗慎歟?
 
【注释】
 
①五倫: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②比匪適足敗德:比匪,“昵比匪人”的缩写,《论语》有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昵,亲昵;比:不怀好意地结交。匪人:匪,通非,非人,指不好的人,也就是恶人。适:仅仅,不过,足:能够。整句话的意思是结交亲近小人,只会使道德败坏。
 
③平仲善交而能敬:子曰:“宴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齐大夫,名婴。宴平仲善于与人交流,交往,久而久之人们都很敬仰他。
 
④孔聖言志,朋友信之:出自《论语·公冶长》第25则(有的版本编为第26则):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思是:让老年人得到安乐,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⑤是知敬信,尚矣:这样就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不失为高贵的品质啊。
 
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⑦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外有小人,門內小人多:就是说自己是君子,交的朋友也是君子,自己是小人,交的朋友也是小人。
 
尊师
 
人生有三,尊事之如一,君親居二,而師居其一也。師也者,無殊於君親也,人知尊君親親,而可不知尊師哉!近有負恩之徒,以己之所得,遂忘師之恩情,何不思己之所得,從何而來乎?獨不觀孔聖沒而諸賢心喪三年,子貢更獨居三年,無非尊師之意也,師可不尊歟?
 
耕讀
 
人有田園,不可不耕,家有詩書,不可不讀,然傳家教子,無非此耕讀二端而已,賢則教之以讀,愚則教之以耕,即不然者,不耕則讀,不讀則耕,倘棄耕讀,而何以雲衣食足,禮儀興乎?耕讀顧可缺歟!
 
技兿
 
人既從儒,孰不思光宗耀祖,改換門閭乎?然果功名成就,固甚幸矣。或亦有命運多桀者,求名而不得志,繼而方雲為耕,吾知其力歉矣,則習一技,學一藝,尚焉。而藝有大小,技有貴賤,不可概從習學也,或棄文就武,亦不失功名之意,即不然,或醫術活也,或透洩天機,亦可以保身焉,若異端,決不可從。孔聖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技藝可不慎歟?
 
礼义廉耻
 
有禮而後有義,有廉而後有恥,有禮義則為聖賢,無廉恥則入禽獸。亞聖雲:“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①甚矣哉,恥之於人大矣②。又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③是禮義廉恥,不得漫焉弗講也。
 
【注释】
 
①人不可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无耻之耻,无耻矣》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意思是,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②恥之於人大矣: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思是,孟子说: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为关键的!但对于以欺诈诡谲手法骗人的人而言,是不以耻为诫的;在道德上不及人不以为耻者,还要与别人较量什么呢?
 
③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出自《孟子·离娄》。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意思是,不出于真心的礼节,不出于真心的正义行为,有道德的人不做这样的事。
 
戒赌博
 
賭者,盜之漸也①,傾家破產,穿壁窬(yu)牆②,法固難逃。即如衣冠父老,高朋滿座,啣(xián)觴③之下,借以消遣,不可謂非臉面,第恐④不肖子孫,執以為詞。父兄結交君子,而子弟黨群小人,迨至⑤呼盧喝雞⑥,群邪攻心,始歎魑魅魍魎(chīmèi wǎng liǎng)之貽患甚大也⑦,不亦晚乎?由於父兄之教不謹,子弟之率不先耳⑧。倘有犯者,送至分長、族長,處杖笞一百。
 
【注释】
 
①賭者,盜之漸也:俗话说:“赌博场里出贼情,花柳巷里出人命。”又说:“赌近盗,奸近杀。”还说:“奸出人命赌出贼。”
 
②穿壁窬牆:穿,穿壁;窬,窬墙。窬,同逾。挖墙洞和爬墙头。指偷窃行为。
 
③啣觴:啣,同“銜”,饮酒,喝酒。觞,指酒杯。
 
④第恐:只怕。表示推测。
 
⑤迨至:等到。
 
⑥呼盧喝雞:同“喝雉呼卢”。喝、呼:呼喊;雉、卢:古时摴蒱(chūpú,古代博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或摴蒱。)骰子掷出的两种彩。形容赌徒赌兴正酣时的样子。也指赌博。
 
⑦始歎魑魅魍魎之貽患甚大也:魑魅魍魎,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含贬义。貽患,留下祸患。
 
⑧由於父兄之教不謹,子弟之率不先耳:出自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
 
盜竊
 
族內有盜者,畏人知也。畏人知,而人何以知乎。語雲:要得人不知,除非己不為。故始也,賊有妙計。奸盜不通於父兄①,繼焉,久竊必犯。做賊三年偷自己,卒之②,男為賊王頭,女為賊婆娘。雖有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③,可不預為惕歟?倘有犯者,拘到族長處,立刻處死,必不姑寬④。
 
【注释】
 
①奸盜不通於父兄:出自《增广贤文》:“奸不通父母,贼不通地邻”。意思是,奸诈阴险的人不会想到通过和你的父母合作来害你(因为你的父母一定不会同意,还会揭露他的奸计),盗贼不会和同你的左邻右舍来盗窃你家财物(因为你的邻居和你休戚相关,相互守望物产)。这句话是表示亲人和邻居不会对你有坏心。
 
②卒之:古词汇,词义相当于终于。
 
③雖有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原文: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意思是,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都取法尧和舜便行了。不用舜服事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事君主,便是对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厉害,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被灭亡;不太厉害,本身也会危险,国力会被削弱,死了的谥号叫做‘幽’,叫做‘厉’,纵使他有孝子顺孙,经历一百代也是更改不了的。诗经说过:‘殷商有一面离它不远的镜子,就是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④姑寬:姑息宽容。
 
四川巴中陕西宝鸡扈氏联宗谱
 
戒打降
 
戒打降①,凶徒常是氣氛氛,一言不投便毆人。拳打底下原無眼,血肉場中怎救身,唾面自乾②何足辱,負刑服罪③反相親,怒火發時只一忍,自然萬禍不來侵。
 
【注释】
 
①打降:以武力降服对方。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六:“俗谓手搏械鬭为打降。降,下也,打之使降服也。方语不同,字音遂变。或读为打架,盖降声之转也。”清•林则徐《会奏英夷抗不交凶严断接济查办情形折》:“况夷人酗酒打降,习以为常。”《荡寇志》第一一二回:“一味使酒逞性,行凶打降,所以他的旧交,无一人不厌恶他。”
 
②唾面自乾:成语,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侮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③負刑服罪:通“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戒訟獄
 
家內人等,興詞訟獄,乃不詳之端也。倘族內有事,無論公私巨細,宜先向分長、執事人理說,倘不服,然後赴族長處,具控按法重處。若不向族政具呈,而私訟官者,無論輸贏,歸家,仍拘赴祠堂,先責以越訴之罪,而後訟獄之端自息。州縣堂聯雲:“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
 
祭享
 
祭享,所以奉先,此蒸嘗(zhēng cháng)①之道,乃謂之钜典②也。伊川先生③曰:“冠婚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況豺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庶人家,多有忽此不知者,固非所以為人也。既宜厚于奉養,尤勿薄於祖宗,且祖宗原以子孫为身後之計④。惟誠敬豐潔,相邀拜掃,月朔⑤必薦新⑥,時祭於正寢⑦,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禰⑧,忌日遷主⑨,祭于正寢,及清明、中元,四時皆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庶使血食不缺,村鄰亦知有主之墳,斷不以畜牧踐履也。
 
【注释】
 
①蒸嘗: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
 
②钜典:朝廷大法。
 
③伊川先生: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④且祖宗原以子孫为身後之計: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意思是,积累金钱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全部守住。积累知识留给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全部学好。不如多积累点善德,这样才是让子孙多多的长远之计。
 
⑤月朔:每月的朔日。指旧历初一。
 
⑥薦新:以时鲜的食品祭献。《仪礼•既夕礼》:“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
 
⑦時祭於正寢:時祭,四时的祭祀。正寢,泛指房屋的正厅或正屋。
 
⑧季秋祭禰: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祭禰,祭父,古代的礼祭一定要按照程序去做,仪式有些繁琐。按照《钦定四库全书》的版本,《家礼》“四时祭”中规定了“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的制度。家祭的情况:四时祭,继始祖之宗于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继祢之宗以上季秋祭祢(父亲),忌日,墓祭。
 
⑨忌日遷主:先人的生日、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忌日”过去也叫“忌辰”。忌日就是人死的那天的日子。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
 
踐履:踐踏。
 
墳墓
 
墳墓最宜培植,不可亂為踐踏也。文王澤及枯骨①,至今尚仰盛世。天生一人,地生一穴,有多少人,即有多少墳。但流離播遷②,子孫失散,祖宗墳墓,茫然莫辨。倘起造③者,挖墳以圖方園;開懇者,損墳以資廣闊。噫,墳墓乃祖宗之骨骸,子孩之根本,根本一傷,技葉凋零,你害他家子孫,他又未必饒你家子孫乎。寃寃相報,不至於滅絕而不止,尚得謂無主之墳哉。若夫風水之說,陰地不如心地,地理怎當得天理,福至則受吉穴,凶至則受凶穴,人可不修德以迓(yà)④福哉。
 
【注释】
 
①文王澤及枯骨:原文,文王尝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瘗之。吏曰:“此无主矣!”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于枯骨,况于人乎?”周文王姬昌,当初担任西伯侯的时候,有一次到野外去,看见死人的枯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就下令随行的官吏,把这些枯骨妥善的加以掩埋。那官吏说:“这些都是没有人认领的枯骨,还管他们干什么?”文王说:“管理天下的君王,就是整个天下的主人;治理一方的诸侯,就是他所管辖之地的主人。这些枯骨在我的领地上,我自然就是他们的主人了,怎么能忍心看着这些枯骨,暴露于光天化日的山野之中,没人掩埋呢?”于是,便命令官吏们,把枯骨给埋葬了。天下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西伯侯的恩泽,既然能推及到无主的枯骨,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②流離播遷:指流转迁徙。同“流离播越”。
 
③起造:建造。
 
④迓:迎接。
 
產業
 
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于子孫者,不可不培,然非專事苛刻,損人利己也。毋論士農工商,搃要勤儉治家,謹慎持身,其一切成敗利鈍,聽天安命而已。至於買賣田土,尤當以厚道待人,不可設計貪謀,暗心窺算。詩雲:“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①”
 
【注释】
 
①詩雲:“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出自北宋范仲淹《书扇示门人》,在封建时代的农业社会里,田地代表着人们的财富。因此,土地的吞并争夺,永无停止。范仲淹此诗在奉劝提醒世人,不要太愚妄,不要存着想永远占有土地的幻想,请看原野里一片青山,景色是那样的清幽,这些前人留下的土地啊,都被后人接收去了!然而,接收这些大好土地的后人啊,且休欢喜,还有等待接收这片土地的人就在后头呢!
 
女習
 
人每言女生外向①,遂忽略不教。不知養子不教,玷(diàn)止②家門;養女不教,辱及他姓。故女道,宜孝翁姑③,和妯娌,敬夫君,訓子女,恤奴婢,勤紡績,儉中饋,甘淡泊,任勞苦,不聽讒言④,不理外事,則女習自此端矣。
 
【注释】
 
①女生外向:旧谓女子出生时面朝外,有出嫁从夫之义。后指出嫁的女儿心思朝外,向着丈夫。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②玷止:玷污、玷辱。
 
③翁姑:公婆的合称。
 
④讒言:指说坏话诽谤人。亦指坏话,挑拨离间的话。
 
外例十條
 
1
 
子孫違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養有缺者,杖一百,罰錢壹千充公。
 
2
 
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立戶籍,分異財產者,杖一百,罰銀二百兩充公。
 
3
 
居父母喪,而身自嫁取者,杖一百,更離異地。
 
4
 
聞父母喪,匿不舉哀者,杖六十。喪制未終,釋服從吉,及居喪,男女混雜,飲酒食肉者,各杖八十,罰銀乙兩。
 
5
 
將已死祖父母身屍圖賴人者,杖一百,若有人踐踏而不獲守者,亦杖一百,按重科罰。
 
6
 
子孫告祖父母、父母,妻妾告夫及夫之祖父母、父母者,杖一百,罰錢乙千。但誣告者處。
 
7
 
子孫威逼祖父母、父母,妻妾威逼夫之祖父母、父母致死者,俱按法重處,決不姑貸。
 
8
 
子孫罵祖父母、父母,及妻妾罵夫之祖父母、父母並杖一百,罰銀乙兩。
 
9
 
子孫毆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毆夫之祖父母、父母,杖二百,罰銀二兩。若殺者,淩遲處死。
 
10
 
棄毀祖宗神主者,杖二百,罰豬羊酒醴,銀三兩充公。
 
不法
 
族內人,原宜守法,倘有不守法者,父兄當隨在面斥,如不服,然後稟分長、族長處,按法重處,倘有先稟後責,恐罪大惡極晚矣。
 
倚大壓小
 
父兄有理輸情虧者,反倚大壓小,逼子孫,即所以干父兄,亦与忤逆同一。世俗父兄,往往以己自尊,大肆橫行,以為尊無二上矣,不知君父本當至尊。亦有親離眾判,猶有奉天伐暴之人,以子視親,天下無不是底父母,豈父母視祖宗,天下亦有無祖宗之父母乎?為大亦無壓小,可也。
 
讎法
 
族內人,倘有不服家法,向執事人行兇,曰讎(仇)法。古雲:法不可讎,讎法者誅。或族內有罪大者、惡極者,不待教而誅。與屢諭不法者,合族當具結處死。蓋與戮於朝廷,留子孫駡名,甯戮於宗祠,為先人雪恥也。
 
不公
 
族政、分長,承祖宗責任,當合族望仰。倘有不公、不法等弊,合族當共諫之,令自謝罪於祖宗。若再三不聽,即稟公更舉而立。亞聖曰: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①。其此之謂歟?
 
【注释】
 
①亞聖曰: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出自《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意思是,国君有了重大的过失,(大臣)再三的劝说然而国君不听,那么就可以换掉国君
 
口角
 
族政止理族內事,若異姓口角,急宜勸和,亦必以服法為先,恐蹈武斷之罪。亞聖曰:鄉鄰有闘(斗)者,雖閉戶可也①。
 
【注释】
 
①亞聖曰:鄉鄰有闘者,雖閉戶可也: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九章》:“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为什么孟子说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为什么说同屋的人斗殴和邻人斗殴有区别呢?这是说普通人对自家人和外人有感情上的差别。自己人有事就很着紧,外人的话就可能冷眼旁观,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
 
卜葬
 
墓必有地,分陽不分陰,世俗相傳已久。我氏自廣元以來,並無親疏,一脈源流,無分巴南各處。或祖業,或新置買,有應作公者,俟後修祠堂一穴,備價不能有虧。外扦(迁)陰地一處,備銀一兩,以償地主,若仍扦葬祖塋,即無價備矣。至佃客死,只許本主地內扦葬,以一兩五錢授于地主,不許過外私取。倘私取銀錢者,定將所得銀錢入公,外加責罰。
 
續譜
 
譜,世系宏衡①,二公以上,無稽以下,詳明嗣後,各房各處分長,訂草冊一本,五年將生卒死葬、年月日時一開,十年投司戶之庭,陸續纂緝,至三十年,始壽諸枣栗,或因或革②,宗譜決不可失。詩雲:以似以續,續古之人③。子子孫孫,勿替引之④。創始者,心血殆盡,締造維艱,孝子慈孫,萬代如見可也。
 
祠,心雖無窮,而分則有限。神主止四代,高祖以下,祭日、歸墓、迎神于祠;高祖以上,葬主於墓前,祭日第祀墓。語雲:人無宗祖,根從何來。又雲:清明祭祖,莫忘記祖墳;中元祭祖,莫忘記祖名。每見今人朝祖,不知祖墳,更有不知祖名,甚至父塋新築,而祖塋坵虛者,比比然也。噫,豺獺之不如也,可勝言哉。
 
家乘條例終
 
【注释】
 
①宏衡:宏,广大,博大。衡,横亘,横贯。
 
②或因或革:因袭沿革
 
③以似以續,續古之人:出自《诗经•周颂•良耜》:“杀时敦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诗句的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它的角又弯又美,用它来祭拜天地社稷,就可以继承祖先的神力。”
 
④子子孫孫,勿替引之:《诗经•小雅•楚茨》中无名氏的一首“四言诗”,替:废。引:延长。引之,长行此祭祀祖先之礼仪。意思是,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