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勾沉(一):钧瓷的起源与兴起——唐钧与宋钧
说起钧瓷,我们都知道“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么钧瓷真的始于唐吗?
“钧窑在后世被视为宋代五大名窑。但钧窑之名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关于钧窑早期的历史,也不清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第260页)
其实不只在唐代没有关于钧瓷的记载,在宋代的资料中也没有关于钧瓷的记载,因为那时还没有“钧瓷”这个名称。“钧瓷”之所以叫钧瓷,是因地名而来的。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经过多数考古专家多次的考察研究认为:唐代花瓷是钧瓷的前身,唐代花瓷酣畅淋漓随意泼洒似的流淌效果,已经初步有了宋代钧瓷自然窑变的趋势,所以后来的专家人士就把大写意似的唐代花瓷流变效果称为“唐钧”,宋代钧瓷是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这就是人们说的‘钧瓷始于唐’“唐钧”由来。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钧瓷的出现其实应该说是当时制瓷匠师们的一个创新与发明!
图: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
钧瓷是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诞生的,是青瓷与花瓷的复合体。说到这里就需要说一说鲁山段店的花瓷和汝州的汝瓷。
其实无论什么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钧瓷的出现也不例外,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神圣的遥不可及,“钧瓷一开始就是被皇家独享而成为官窑”。
钧瓷的出现并不是一开始就在禹州钧台窑。钧瓷的出现有一个从南到北的过程,先是从鲁山的段店花瓷到郏县黄道的花瓷,在这里依靠野猪沟有利的地理资源优势,逐渐烧造出现钧瓷的雏形,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然后才到与野猪沟有一山之隔的神后,在神后烧制成熟,并扩大影响,形成一种与众不同自然流变效果,既不像汝瓷的青瓷,又不同于鲁山的花瓷,既是多彩的有时又是单色的。不过,此时还没有“钧瓷”这个名字,她只是一种很漂亮的瓷器而已。
然而这种瓷灵动飘逸的自然美被一些文人大家所认可,随后随着影响的扩大逐渐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最后这种飘忽不定,难以控制的窑变“钧瓷”被崇尚道法的皇室视作神物,自此禁止民间收藏,禁止殉葬,从而在禹州(古代的阳翟)古钧台附近设置窑址,专为皇家烧制御用贡品,从而“官窑”出现,又因为是在古钧台设置的窑址,也因此叫钧窑,这就是“钧官窑”的诞生!
其实钧瓷最早的出现应该说是在禹州和汝州交界处的山里——郏县黄道野猪沟(古称野猪峪)。六七十年代,北京故宫等陶瓷专家多次在神后、野猪沟考察,“已故的陈万里先生在他的《中国青瓷史略》中说,’钧瓷的出现与汝窑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就是说,临汝窑到北宋毁灭以后,紧邻着临汝东北大峪店的阳翟县野猪沟(东距神后镇十公里),就烧造了一种不同于临汝所烧的青釉瓷---'"。这就是早期的“钧瓷”,民间烧制,也叫“民钧”!
文化部佛学文化保护发展发展中心主任张胜利先生亦曾几次到鲁山和郏县黄道考察古钧,并同当地主管部门商议保护事宜!
(待续)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