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但对平昌县喜神乡玉皇村贫困户刘学仁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原来,7位帮扶干部一起正在为他过生日。“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一首耳熟能详的生日歌久久回荡,刘学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落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昌县教科体局坚持把群众当亲人,把扶贫当家事,走进大门,叩开心门,为群众解心病、治穷病、防未病,鼓足干劲,砥砺前行。
淬炼队伍帮
“何书记对我可好了……”,江口镇元宝村孤寡老人李登梯去世前,一直念叨派驻第一书记何学川的名,说着他的好。
“打造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驻村帮扶干部队伍是做好脱贫攻坚精准帮扶的重要支撑”,平昌县教科体局局长冯辽平表示,通过不断加强帮扶干部队伍建设,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得以落地落实。
该局建立5个专项工作组,增设10名扶贫专干,坚持一月一次专题会,半月一次督办会,拧紧责任“螺丝扣”,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担责”的良好局面,帮扶干部以实干赢得信任,用真心换来真情。今年以来,为让帮扶干部吃透政策、宣传政策、落实政策,召开精准帮扶业务培训会4次,深入学校、贫困村开展政策宣讲115场次,开展每周1次集中学习、每月1次帮扶大比武,每季1次知识测试“三个一”活动,消除帮扶干部的“本领恐慌”,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帮扶技能全面提升。
创新模式帮
“感谢党的政策,我们以前出门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教科体局入驻以来,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11月20日晚,泥龙小山村1社正在开院坝会。开坝坝会是平昌教科体局开展帮扶的有力举措之一。该局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基础上,靶向施策、因户施策,创新帮扶模式,整合帮扶资源,有效提升帮扶质效。
小组合作。在局机关对口帮扶村,5至10户贫困户为单位成立脱贫互助组,对应帮扶人组成帮扶小组在组内的贫困户间吃转转饭、叙帮扶情,开院坝会、激脱贫志,通过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影响群众、群众带动群众,改变生活习惯、整治环境卫生、落实脱贫措施。机关纪委书记张志德、进修校校长邓煜等大批帮扶干部在小组合作中同老百姓一起挖红苕、背谷子,成了说“农话”、谋“农事”、干“农活”的“农家人”。
带着家人。鼓励干部职工和家人一起帮扶,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机关的温德荣、王文峰,实验小学彭晓霞等帮扶干部带上家人,脱下“帽子”、放下“架子”、躬下“身子”、换上“鞋子”,与贫困户在田间地头、家中拉家常、访民情、问冷暖,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横向统筹。召开帮扶单位联席会,统筹人力、筹措资金,凝聚帮扶合力,聚焦短板,因户施策,突破发展瓶颈。教仪站对口帮扶驷马火星村,帮扶责任人涉及江北宾馆、恒丰饭店等6家单位,站长杜江多次召开联席会,统筹人力、资金、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增强帮扶效果。
构建机制帮
一样的雄关漫道,一样的使命担当。扶贫从来都不是一日一夜的功夫,而在于长期的努力。平昌教科体局除了做好日常帮扶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之外,还建立了长效常态的机制夯实脱贫基础,提升扶贫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激励考核机制。在对口帮扶村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产业发展评比活动,激励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家庭评选、美丽庭院评选,改变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户家庭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思想上“热”起来,在行动上“动”起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联系非贫困户机制。对非贫困户开展“走亲戚”式的联系帮扶,做到每户群众都有人联系、有人关心、有人帮助。让一般群众享受到“新实惠”,实现符合脱贫条件的群众由“不愿退”转为“主动退”;非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由“不理解、不支持”转为主动“帮一下、拉一把”,共享小康红利。
常态督查机制。组建了5个专项督查组通过实地核查和电话抽查等方式,深入全县所有贫困村开展控辍保学、政策落实和精准帮扶暗访,督导帮扶情况,发现解决问题,严明作战纪律。“一周一盘点,一旬一督核,一月一验靶”,定期通报,问责到人,建立台账,整改销号。(何大鹏)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