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头条 > 正文

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统计调查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1-20 21:48:04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经济由大到强跨越的发展方式。近年来,晋江市紧紧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全产业链整体提升、内涵发展,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显现,取得了极大成效。为全面衡量和监测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状况,更好地促进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建立了晋江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开展了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状况调查,现将统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晋江市高质量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40年,晋江市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近年来,晋江市坚持走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围绕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坚持“晋江经验”引领,加快创新动能集聚,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竞争力和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8年,晋江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升至全国第4位,县域经济实力连续25年居全省县域首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9.00亿元,同比增长9.0%,总量分别占全省、泉州市的6.2%和26.3%;实现工业总产值5399.07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达到105790元(折合15987美元),同比增长8.6%。城市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同比增长135.3%,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97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0645件,同比增长36.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9:59.8:39.3,第三产业占比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持续上升。全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2018年全市自营出口527.59亿元,同比增长10.1%;合同利用外资55.88亿元,同比增长175.4%。绿色发展取得成效,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6%,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同比上升7.3%。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12元,同比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719元和23781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09,同比缩小0.01;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37元,同比增长7.9%。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显现。

二、晋江市高质量发展评价

(一)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为评价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状况,结合“五大发展理念”,围绕质效提升、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开放发展及民生改善六个维度构建了涵盖40个指标的晋江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5年数据为基期,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为138.32,相比2017年(116.65)和2016年(109.74)分别上升21.67和28.58,分别增长18.6%和26.0%,“十三五”以来晋江市高质量发展成效卓著,呈现出逐年向好、加快发展之势。

从构成指标来看,2018年晋江市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217.19和128.12,质效提升指数相对较低,为108.32。从指数增速看,2018年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开放发展和绿色低碳指数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43.8%、19.0%、17.2%和10.0%;而民生改善和质效提升指数增长相对较慢,同比分别增长6.9%和2.6%。

(二)分项指标发展情况

1.质效提升指数稳步上升

“十三五”以来,晋江市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先进制造业立市、高新产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的新实体经济发展思路,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动能改造,新兴产业加快龙头带动集聚,现代服务业加快消费升级和服务转型,有力支撑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质效提升指数为108.32,相比2017年(105.63)和2016年(100.24)分别上升2.69和8.08,分别增长2.6%和8.1%。质效提升指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各同级指标中指数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且增速有所放缓,需重点加强提升。

从质效提升构成指标看,2018年晋江市人均GDP和税收收入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135.23和115.13;而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占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指数相对较低,分别为99.81、99.62和84.34。从各指数变化情况看,人均GDP指数增长较快,2018年全市人均GDP指数较2015年增长了35.2%,年均增长10.6%;而地区生产总值占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指数则出现了下滑。

2.动能转换指数快速增长

近年来,晋江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将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动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成效显著。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指数为217.19,相比2017年(151.00)和2016年(121.27)分别上升66.19和95.92,分别增长43.8%和79.1%,“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速达到29.5%,增长迅速。

从动能转换构成指标看,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284.09、215.75和212.96;而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数指数相对较低,为119.75。从各指数变化情况看,2018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额的比重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增长较快,较上年分别上升了65.91和55.56。

3.结构优化指数企稳回升

“十三五”以来,晋江市持续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服务业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与制造业升级相匹配、与城市转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同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指数为128.12,相比2017年(107.65)和2016年(109.72)分别上升20.47和18.40,分别增长19.0%和16.8%;受休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及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负增长的影响,结构优化指数在2017年出现了下降,但2018年又重拾生势,向好发展。

从结构优化构成指标看,2018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数相对较高,为175.79;而休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数相对较低,仅为79.57,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任重道远。从各指数变化情况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数在2017年和2018年均有所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指数在2018年呈现高速增长,但2017年指数较2016年出现下降;而休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数则呈逐年下滑趋势。

4.绿色低碳指数持续向好

近年来,晋江市持续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绿色化制造;同时加大城市绿地建设,改善城市品质,促进绿色发展。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指数为120.49,相比2017年(109.49)和2016年(99.28)分别上升11.00和21.21,分别增长10.0%和21.4%,呈逐年上升,持续向好趋势。

从绿色低碳构成指标看,2018年除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指数为97.78,有所下降外;其他各构成指标指数值均超过100;其中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数较高,为154.29;近年来晋江市开展的传统制造业智能升级、陶瓷行业煤改气等措施取得实效,节能降耗明显。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数相对较低,为100.20。从指标指数年度变化情况看,除2017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量指数同比下降外,其他各指标指数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数增长最多。

5.开放发展指数重回升势

2017年来以来,晋江市紧紧抓住重大赛事举办战略机遇,加快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水平。2016至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开放发展指数分别为127.21、104.68和122.69,2017年受世界贸易形势影响,开放指数较2016年下降22.53,下降较多;但自2018年以来,随着世中运会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晋江市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快,开放发展指数重回升势。

从开放发展构成指标看,2018年境外游客、境外旅客吞吐量、国际航线数指数均达最高值,分别为227.34、150.63和140.00;而受部分外贸企业结构调整,外销转内销等影响,导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有所下降,2018年指数为80.60,在各构成指标中最低。从指标指数年度变化情况看,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需要注意;其他指标指数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6.民生改善指数增速加快

近年来,晋江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对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2018年民生投入资金84.25亿元,占本级支出的70.33%,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需求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2018年晋江市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指数为118.72,相比2017年(111.06)和2016年(105.33)分别上升7.66和13.39,民生改善指数逐年提升,且增速加快。

从民生改善构成指标看,2018年各项构成指标指数均超过100,其中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及以上)医师数指数相对较高,为161.03;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指数较低,为100.94。从指标指数年度变化情况看,2018年各项指标指数相比2017年均有所上升,其中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医院病床数和每万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指数同比提升明显,增速均在10%及以上。

三、晋江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晋江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全市经济创新能力,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积极局面,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成效不断显现。但从高质量发展指数及调研情况来看,晋江市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结构优化指数自2016年以来虽保持了上升趋势,但是内部构成指标指数表现差异较大。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中休闲农业产值占比持续下降,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较薄弱,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持续上升,但2018年占比仅为39.3%,比泉州市三产占比低0.6个百分点,占比仍偏低,同为全国十强县(市)的昆山、张家港、常熟等占比均在45%及以上,晋江市服务业发展仍需重点加强。产业发展质量方面,高新产业体量偏小,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2018年晋江市高新技术企业仅为115家,而昆山达到940家,张家港387家,常熟350家;二是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11.7%,而昆山占比达47.5%,江阴占比达43.9%,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增强

纵向看,近年来晋江市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晋江市“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三位,动能转换指数也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成效明显。但从指标横向对比看,2018年晋江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22件,泉州市平均为9.99件、全省9.85件、全国11.50件,昆山60.29件,江阴21.32件,晋江市差距明显。此外,晋江市创新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2015年以来,全市规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数据呈下降趋势,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数增长较慢,科技创新后劲不足,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对外开放有待进一步扩大

晋江市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外贸进出口在全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从开放发展指标来看,近年来晋江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指数均呈下滑趋势。此外,境外游客、境外旅客吞吐量及国际航线数等指标指数虽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总量仍较小,与国际化城市的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对外开放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大。

(四)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市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晋江市深入贯彻落实泉州市《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快集聚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等,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县级市,城市能级不够高,与国内一二线城市相比,无论在城市建设、产业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还是政策环境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受到毗邻的厦门对高层次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晋江市对人才吸引力稍显不足,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领军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加快晋江市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前晋江市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要不断传承发展“晋江经验”、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新型城镇化、国际化“三大战略”,更好地促进晋江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产业发展,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落实民营经济26条措施,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积极借鉴昆山、江阴等全国先进十强县(市)经验,支持企业加快“机器换人”及智能化改造升级步伐,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智能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二是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布局。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紧盯集成电路、石墨烯、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产业链集群,提升新兴产业占比,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夯实仓储物流、展览展示等基础配套;立足晋江实际,在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新发展点;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城市商贸、高端商务及体育服务等关键服务业集群;构建与制造业升级相配套、与城市转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加强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奖励政策兑现落实效率,提升政策公信力。二是做强做优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晋江区域建设,充分发挥中纺院、中皮院、中纸院等9大国字号科研机构的创新引领作用,助力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同时加快完善孵化服务、科研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提升晋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鼓励企业提升研发投入比重,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品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产品从试验室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四是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交流,依托晋江市相关产业优势,积极鼓励龙头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校企产学研长效交流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三)强化对外营销,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对外宣传营销,持续扩大对外开发水平。一是积极开展全球化营销。充分利用2020年举办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契机,全面启动世中运会全球化营销宣传工作,邀请国际知名运动员担任世中运会全球大使,帮助宣传、推广2020年世中运会,扩大晋江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推动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引导企业抱团到境外参展,开展境外宣传营销,拓展境外新兴市场,打响晋江制造品牌,扩大对外出口。三是继续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强化营商环境优化,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晋江市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境外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人才引育,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集聚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形式。针对晋江市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现状,坚持引人与引智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晋江市实体经济产业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高端人才、技术团队、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带动高层次人才入驻晋江;同时积极联系在国外、省外的泉州籍、晋江籍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人才柔性回流,使其为我所用。二是加大创新型人才培育。适应晋江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强化对本地人才的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本土实用性人才,蓄积发展动能。三是优化用人及人才发展环境。实施人才生态链条提升行动,出台人才服务政策,聚焦城市、创业和人文三大环境的提升,最大限度为人才提供工作和生活服务保障,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城市生活生态圈,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积极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实现人才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模式”,使人才产生增力的“耦合效应”,更好的发挥人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