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头条 > 正文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1-17 13:44:28

济阳区仁风镇平家村作为一个省定贫困村,曾经晴天旱地满路土,下雨泥泞两脚泥,302户村民里尚有贫困户35户……这就是脱贫前的平家村真实写照。

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4月份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遴选,决定选派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纪委书记东光国,到济阳区仁风镇平家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交接完工作就来到了离家近200里路的仁风镇平家村,满怀激情投入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战中。村里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这位戴着眼镜的第一书记,说起话来总是笑呵呵的,心里不免泛起嘀咕:“他能带着咱们村脱贫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纷纷议论道:这个书记看着文质彬彬,干起工作来生龙活虎,有章有法,没有一点官架子,看来咱们村有希望了!两年半的时间里,他深入户家走访调研、沟通交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建议,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党员群众会议开到田间地头,修路搭桥建广场,米面油煤带政策,扶贫谈心鼓斗志,村容村风焕新风,定期组织省市医疗专家到村义诊送健康,还组织成立了鼓子秧歌队……!

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平家村在东光国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集体年收入已突破20余万元,贫困户全部达到现行脱贫标准,村内“五通十有”、“两不愁四保障”任务全部达标,并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平家村华丽转身,东光国功不可没,他说:“贫困村就好比人得了病,需要号脉会诊,我在平家村期间摸准村情户情,开出五副良药,让平家村成功脱贫摘帽。”

良药一:专家会诊去“病贫”

东光国来到村里,走访完35户贫困户,对每一户贫困户列出年龄、户人口数、致贫原因、有无劳动能力,记入贫困户档案。通过实地走访,东光国了解到村内的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主要原因,这些贫困人群中老龄化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老年病缠身,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继而丧失劳动能力;针对这一状况,他邀请驻地医疗机构专家,协同村医数次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健康指导,反复讲解医疗扶贫政策;又协调市卫健委系统女医联专家团、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济南医院等单位到村开展健康义诊,使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省、市级医生专家的医疗服务。

为了能让村民养成日常的健康生活、饮食习惯,得病时得到及时、优质的诊疗服务,他和村医充分利用省市专家到村义诊的机会,为每一位体检者建立村医疗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案。另外,他和村医还约定:凡是贫困户外出就诊看病,村医就要随同,若是村医太忙脱不开身,可打电话给他,由他负责协调指导就医以及费用报销流程。现在平家村村民无论是在村、镇看病,还是到上级医院转诊治疗,都能享受到流程便捷、质优价廉的诊疗服务,最短时间内拿到报销款,最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看病难、报销慢的问题。

良药二:抓好党建强堡垒

东光国接任第一书记时,村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已达61.5岁,年富力强的人外出打工,村里富裕户早在区里市里买房定居,他们对村里的大事小事漠不关心。

为了解决村两委班子严重老龄化的问题,他全力支持让富有干劲闯劲的致富能人入党,积极配合镇党委选举产生了干事创业、结构合理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在两年半的驻村期,他引领党支部发展正式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两名,党支部及班子成员年龄结构渐渐趋于合理。同时,他积极引领强化新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为民服务能力建设,坚持民主集中与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治疗能力与水平得以质的提升。慢慢地老百姓对村班子越来越信任,村两委的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

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各项工作,需要全体村民的监督,监督工作做好了一切矛盾迎刃而解。东光国带领的村两委各项工作都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接受村民的监督,农闲时节召开村两委会时,他把村民代表请进会议室,农忙时在村文化广场、大树下与村民们一起开会。他带领的村两委班子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老百姓对村两委班子越来越认可,各项工作也得到了更好地落实和推进。

良药三:扶贫扶志除“贫根”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长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心里没有脱贫的勇气和志气,上级给予的救济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却无法除去“贫根”。这样的贫困户不能靠救济,再多的救济也是无底洞;东光国想到让这样的贫困户脱贫,只有依靠现有政策,用多种方法激励鼓励他们快速行动起来,以自身的能力完成脱贫。

贫困户中有个别是出名的“懒汉子”,每年靠着几亩地维持生计,农闲时吃完饭就在村里闲逛;东光国看到这些非常着急,多次鼓励他去打工,都被他以照顾老母的理由搪塞了,对待这样“懒”出名的贫困户,东光国一次次和他讲去外面打工养家的好处,软话硬话都说尽了,同时还积极联系适合他的单位,在东光国联系的单位里上班后有了固定收入,家中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脱贫后对生活信心百倍。

针对村里因身体或年龄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的重点贫困户,东光国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分别给他们在村里安排了卫生保洁、环境督察、道路养护等适合的公益岗位,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定期发放考核工资。在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的基础上,也让他们明白了劳有所得、劳有所获,扶贫不扶“懒汉”的道理!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靠双手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有的外出打工了,有的搞起了家中养殖,有的种菜卖菜了,都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家庭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为了让贫困户从思想上彻底断掉“穷根”,东光国把扶贫成功的案例收集整理,利用农闲时节向贫困户宣讲,让他们知道贫困并不可怕而是丧失脱贫的信念才是最可怕的,让贫困户从精神层面彻底与贫困绝缘;还要为贫困户绘出脱贫之后的愿景,脱贫只能算完成规划的一小步,今后的日子还要致富奔小康,从贫困户转身富裕户再一同奔小康,全体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子。

良药四:厕所革命美环境

农村厕所改革之前,平家村内各户都是用的旱厕,使用起来不卫生、不环保、不安全,这一点不仅是平家村脱贫的任务,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攻坚任务。

东光国表示,“村两委把厕所革命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之一,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厕所改造提升,着力改善全村人居生态环境改造,彻底改变咱们村厕所‘脏、乱、差’现状。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重视‘厕所革命’,贫困户改厕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贫困户脱贫和全村奔小康的关键。”

然而使用习惯旱厕的村民,对新上的冲水厕所不习惯,东光国带领村两委成员把冲水厕所改造的好处说了一遍又一遍,村民有了觉悟逐渐把旱厕改造,最后还有一户年纪大的村民,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造旱厕,于是东光国改变方法,来到老人的年轻亲属面前,把旱厕改造的好处说了一遍,亲属们当即拍板,说道:“东书记,这件事你不要再跑第二遍了,明天一早我们就把旱厕改了。”村里的五保户无劳动能力,东光国就带着施工队,冒着炎炎烈日把旱厕改造完毕。

平家村在东光国和村两委成员的带领下,目前全村的旱厕改造全部完成,往日弥漫在街上的异味一扫而光,为将来全村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良药五:孝善扶贫促和谐

平家村内很多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后,仅靠低保和养老金生活上很拮据,这些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往往得不到子女的照料和资助,在平家村占的比例还很高;东光国深知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人,他和村两委会成员充分发挥“孝善扶贫”政策优势,对全村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统计,积极引导他们的子女按家中每位老人每月200元的标准作为孝老金上缴村两委,村两委再把这笔钱上缴镇财政,区、镇、村再配套奖励600元,每位老人每年能领到孝善金3000元。这样,既弘扬了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还未失能老人保障了固定收入,同时,贫困户还根据各人具体情况领到低保金、养老金、扶贫产业收益分红、公益岗等收入,确保了贫困户脱贫效果与长效机制。自实施孝善扶贫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成功脱贫,每次领到钱后他们逢人就说:“孝善扶贫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保障,平日花钱的事儿再也不用发愁了。”

东光国向不赡养父母的村民说道:“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做没有良心的人,不赡养自己的父母,会被人戳脊梁骨的!”听到这句话,家中有老人的村民,无论家中贫富都主动向村两委缴孝善金,平日里经常陪父母多坐坐,拉拉家常。此后,村里再也没有传出子女不孝顺的事了,家和万事兴,老人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心中满怀着感激。

说起扶贫经验,东光国深有感慨。他深情地说道:我的扶贫经验有四点。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的好政策。现在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建立贫困户档案,把该贫困户实际收入精确到分,把国家执行的各项利民、惠民、爱民的政策全方位运用。二是,坚持产业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相结合。对贫困户来说,救济式扶贫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村里实施产业化扶贫,既能让村委会的有钱可用,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村一种情况,把本村最具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让产业具有“造血功能”,这样才能让贫困村脱贫不返贫,彻底根治“穷根”,只要村里的产业经营好,村里的经济状况好,村里不会存在贫困户,村里困难户也能得到及时的救济。三是紧紧依靠上级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我在平家村开展工作时,很多事情只有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依靠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卫健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团结村两委班子,我本人坚持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不浪费掉任何一个扶贫的好信息。四是,心中始终装着乡亲们,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第一书记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排除初来乍到的隔阂,做到心中爱民、眼中亲民,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做村民之所做,拿出真心真意与老百姓们一起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谋划脱贫之路。

东光国圆满结束平家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调任济南医院党委书记。原来的同事们看到东光国,原来乌黑的头发已是花白,白净的脸颊已是晒得黝黑,同事们的眼中全是关爱,心中充满了敬重,同事们问起时东光国笑着说道:“头发白了、皮肤黑了,这都不要紧,只要平家村全体村民脱贫过上好日子,这点苦不值一提!”(作者:李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