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头条 > 正文

马龙鲁石村:“给力电”点亮村民致富梦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31 11:22:58

从马龙县城,驱车向西行进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40多公里外的马过河镇鲁石村,这个位于曲靖市马龙区最西端的村庄,与昆明市寻甸县接壤,在当地人的印象中,是个不折不扣的边远村落。

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这个村落正在进行着从贫穷向“小康”的脱胎换骨式改变。

“电在村庄的变化过程中发挥了大作用!”一位近80岁的长者发出了如是感叹,置身村中则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位老人的喟叹,更是村民群体对于村落历史转型的“共识性”认识。

村支书的誉和喜

李洪春先后在上关坝村和鲁石村任村长和党支部书记,42岁的他,大部分时间再为村民的致富思考和奔走,对村民的所需、所想、所能了解颇深。

“没有供电部门的辛勤付出,就没有鲁石村今天的变化。”谈及村里的发展,李洪春诚恳而认真地说出了这句话,同时露出了欣喜和充满成就感的微笑。

鲁石是马龙区的普通村落,经济结构和区内其他村里的相差不大,都主要依靠烤烟。李洪春提供的数据显示,全村耕地面积约5000亩左右,烤烟就达3330亩。 “村里人发家致富,大多依靠都是烤烟。”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永青介绍说,就在数年前,他还是村里名副其实的穷人。近年来,通过电烤房烤烟,每年收入接近7万,在政府的帮助下,全家4口住进了200多平米的房子,两个女儿,一个在沾益城里读高中,一个在马龙城里读初三,虽开销不菲,但家里却能不欠外账。

除了像张永青这样依靠烤烟生产养家糊口的村民外,村里还有不少人凭借烤烟成了村民口中的“老板”。李洪军通过承包村里的土地,每年种烟均达30多亩,种烟和烟叶收购季节,每天都要雇佣10多名村民在地里忙活。依靠烤烟收入,他投入40多万,在村里的水库旁边建起了依山傍水的三层楼房,9万多买了奇瑞汽车和两辆总价近6万的生产类用车。

鲁石村种植烤烟的历史由来已久,而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大多于近年才出现。对于这些疑惑,李洪春认为,原因无非就两点:一是政府扶贫工作力度空前;二是电烤房让烤烟收入今非昔比。

电来的“收入翻番”

面对当下的富裕生活,李洪军的内心总是怀揣着对供电部门的感激。42岁的他,从记事起就开始种植烤烟,“以往,烤烟也就是普通的家庭收入,和养几头猪没什么区别。通过烤烟发大财的事情,大多发生在电烤房运用之后。”

李洪军介绍说,电烤房一是能增加烟叶烘烤数量,一楼能烤出400多公斤,是土烤房的4倍还多。二是电烤房通过电脑智能化调节温度和湿度,烤出的烟叶质量远胜土烤房。“相同数量的烟叶,因电烤房烤出的质量好,卖价往往是土烤房烤出的几个倍。”热衷于种烟的李洪军说,未用电烤房时,他每年最多只能种植10多亩,收入也就一万多块,而现在,烟叶种植面积是原来的三倍多,收入是原来的十几倍。

除了烟叶质量全面提升,电烤房还消除了烟叶烘烤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村民张兴荣介绍说,土烤房的底部全部是用瓦和砖砌镶的炉,烟叶在变干的过程中,烟筋缩水,体积变小,通常会掉落在高温的地面上,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超过一段时间后往往会燃烧,进而点燃整楼的烟叶。“一旦这种情况发生,轻则烧毁整楼烟和烤房,重则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那些紧挨着住房建的烤房,发生火灾往往会把住房都烧掉。”张兴荣的哥哥家就曾因烟叶烘烤时为及时查看烟叶掉落情况,整个烤房全部烧毁。

因此,土烤房时期,烟叶装进烤房后,村民都不能到地里干活,每隔十多分钟、最多半个小时就要去观察是否有烟叶掉落。

电烤房则全面规避了这一风险,烤房采用输热管送热的方式,把燃煤的炉子建在烤房旁边,烤房的底部全部是地板,输热管把煤炭燃烧的热气送进烤房,利用风扇让整个烤房均衡受热。“烤房的地板上即便掉落再多的烟叶,也不会引发火灾。”张兴荣介绍说,自从采用电烤房后,早上塞一炉子煤炭,就可以放心到地里干活,晚上塞一炉子煤炭,就可以高枕无忧睡到天亮,无需没日没夜担心有烘烤着的烟叶掉落。(作者:杜明彦、车玉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