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头条 > 正文

四川郫都:“三链”融合加快人才资源价值转化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02 09:01:05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加快人才资源价值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聚焦人才资源应用“三链”攻坚破难,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最活跃、最宝贵的要素和资源。然而,如何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并将其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本,进而更有效的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已成为许多城市“人才抢夺”的共鸣。

7月27日,成都市郫都区出台《关于加快人才资源价值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令人印象深刻。该决定明确提出将以加快人才资源价值转化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以问题为导向,从人才资源价值转化的三链入手,用22条具体举措(简称郫都区人才资源价值转化22条),面向未来发展,着力通过制度创新,科学精准的提升校企地人力资源价值转化效率和质量,优化人才资本与产业发展配置水平,高质量打造人才资源价值转化生态圈。

计划到2022年,全区孵化高端人力资源机构5家,重点引进青年(大学生)人才20000人以上,搭建产学研平台10个以上,培育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30家以上,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50个以上,带动全区实现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努力建成围绕主导产业和新经济为重点的人才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打通“引进来”通道建强人才“资源链”

“治蓉兴蓉,人才优先”。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据了解,近年来,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的郫都区,始终坚持人才强区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模式和途径,人才汇聚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以“菁蓉镇”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为例,据悉,截止目前,该基地已聚集“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项目55个,先后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和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69人,18个众创空间共聚集创客10.6万人。

然而,随着成都“十字方针”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郫都区“中优”和“西控”的使命担当更加凸显。围绕“电子信息、川菜产业、科技影视文创、乡村振兴博览园”等四大产业功能区,以及菁蓉镇全国双创示范基地,郫都区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版图正加速重构。郫都区对于人才、尤其是与产业功能区相匹配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

正是基于此,郫都区决定充分利用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内的19所大中专院校,25万余名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加快推动复合型专业性人才向产业功能区倾斜。从如何将人才“引进来”着力,打通人才资源价值转化“互入”通道,全面提升校地企人力资源协同水平,建强人才“资源链”。

笔者梳理发现,此次“郫都区人才资源价值转化22条”,从“疏通校企人才输送源头、畅通校企人才成长途径、建立校企人才互通渠道”等三方面着力,针对性极强。

其中,从“供”“需”两端建立“人才供给库”和“人才需求库”;运用大数据精准匹配人才供需,形成区域人才“蓄水池”;以产业功能区发展和企业需求等为导向实施专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实施校地企“联合引博”计划,吸引和集聚创新力带动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和顶尖团队;依托“海外人才工作站”等平台载体,精准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加强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建设;探索推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一批“鹃城工匠”和优秀专业技能人才;以及以高校人才分层培养加快人才提能升级,多元转化提高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等,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提升“用得好”水平创新人才“价值链”

继今年4月25日上海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成功签约290亿元项目投资协议后,7月24日,“成都市郫都区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再签160亿元大单。这是郫都四大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快速推进的有力例证。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121.4平方公里,其中郫都区78.4平方公里,目前功能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249家,是四川省规划的首个万亿级产业功能区。郫都功能区聚焦“一芯一屏”和新经济,目前已聚集了杰狮隆半导体、旷视科技、菲诺氪斯(成都)科技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中国川菜产业园,已引进聚集重大产业项目92个,建成投产企业88家,打造最具行业显示度的复合调味品产业生态圈。成都科技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投资约21亿元的“府河源影视文创科教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已汇集包括凤凰文投、北京文化、花椒直播等34家企业,总投资260亿元。“绿色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