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头条 > 正文

蜀锦工艺难传承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24 09:34:37

蜀锦生产绵延两千余年,是成都最重要的一张名片。作为全国唯一以“锦”命名的城市,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得名“锦城”,又因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又名“锦官城”,环城的江河亦称“锦江”,织锦工人聚居地称为“锦里”,蜀锦与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江河、街道、建筑无不打上“锦”的烙印。2000多年前诞生于成都的提花织机被誉为“汉代计算机”,其原型出土于成都北郊老官山汉墓,如今是成都博物馆馆藏国宝。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蜀锦织造技艺”200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成都地区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这一项伟大发明和文化遗产,目前正濒临消失!由于蜀锦织造技艺工种工序繁复,学习起来难度巨大且从业者收入较低,如今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屈指可数。据悉,目前从事蜀锦织造技艺的多为60至80岁的老人,而且对蜀锦织造技艺各工种、工序全部懂得并能实际操作的人也仅有四、五人。如果我们再不将这项传统老技艺抢救性保护和推广,当老一辈匠人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后,这一技艺必将失传,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蜀锦的历史沉浮

蜀锦,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汉代时期,成都平原温暖湿润的气候及独特的水资源为蜀锦的生产发展提供先天性条件,同时,秦及汉政府对巴蜀地区的开发,特别是李冰都江堰的修造,极大改善了巴蜀地区的交通条件,使得隔绝之地,道路纵横。发达的交通条件为蜀地织锦业的生产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丝织品生产技术,在较大程度上改进了该地区的织锦技术,促进了蜀锦商品化生产及蜀锦贸易业的发展,此外,社会上层及地方豪族对蜀锦的消费引导及文人、士大夫的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锦的兴起。

隋时,成都织造的绫锦,质量精美,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蜀锦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鼎盛时期。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法隆寺仍有收藏。

宋代时期,成都建“成都府锦院”,主要生产皇室用锦、贸易用锦,南宋后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织锦中心随之转移,虽然蜀地继续发展着,但到元朝以后,生产规模等已经不及之前。明朝后,蜀地丝织业较元代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清代初期,织品花样只剩下一种。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掳走的织锦艺人才陆续回到成都,重操旧业,开始缓慢恢复。

清咸丰元年,太平军占领江宁(今南京),清朝将“织造府”迁至成都,从而促进了蜀锦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团花马褂和锦缎鞋帽风行一时,蜀锦出现了“黄金时代”,生产出了并称“晚清三绝”的“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

蜀锦的制作工艺

蜀锦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生产具有地方风格(原古蜀郡现成都地区)的提花锦类丝织物。常以多重彩经或彩纬起花,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按照蜀锦纹织工艺设计要求,将图案和色彩转换(行话称为编结)成可程序控制的提花织造工艺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