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烽火连天护古籍 ——抗战时期古籍转移保护故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2 14:59:32

战争时期的文物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近日某知名演员在微博上发表的一则引发网友及各方激愤情绪和批评的错误言论,再一次让该话题进入公众视野,也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了解本国历史、拥有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本报通过史料记载、当事人自述、图书馆人著述等,将抗战时期作为文物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籍,如何经各界人士奋力保护的故事加以整理刊发,以加深读者对那段历史的认识。

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作为记载我国文明成果的古籍遭遇了怎样的命运?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社会名士及普通民众拼尽全力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让古籍免受战火的蹂躏及日寇的侵夺?为了回顾抗战时期古籍的命运、纪念在战争中保护和抢救古籍的仁人志士,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2015年编著的《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文稿汇编》,将抗战时期社会各界人士奋力保护珍贵古籍的史迹进行汇总,详细描述了全国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在抗战时期开展的护书行动,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

国立北平图书馆

善本南迁及运美寄存

馆长远渡重洋守护终身

为了详细了解国家图书馆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时期将珍贵古籍南迁、运美寄存的过程,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林世田专程赴美拜谒钱存训先生,聆听了他对往事的回忆,继而写下《铁肩雄心担道义,履危蹈险显担当——记善本南迁与运美寄存事宜》的文章,详细描述了善本古籍南迁及运美的十年历程,读来令人不禁动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避日军战火洗劫,国立北平图书馆秘密将部分珍贵馆藏古籍辗转运往上海、南京等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上海也被日军蚕食,藏在这里的586箱古籍善本被迫再次迁移。194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被迫精选出100箱古籍运往美国寄存,直到1965年才被运至我国台湾。

10年转运寄存经过了异常艰辛的辗转,沟通、协商、护送,只要一个环节出了差错,这些古籍善本就会被洗劫一空,正是在胡适、袁同礼、王重民、钱存训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努力下,这些善本才得以传之后世。而且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的袁同礼在古籍善本寄存美国后竟为保古籍安全举家赴美,甘愿自降身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任职,一生守护,直至去世。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

十年多次转移终返阁中

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流传至今四个半世纪,书楼俱存,世所罕见,与抗战时期社会各界人士护送转移的付出密不可分。依据天一阁博物馆所藏当年有关藏书转移的档案,天一阁博物馆馆员李开升汇总了相关史料,写出《抗战期间天一阁藏书转移经过考述》一文,为后人了解藏书转移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抗战爆发后,为躲避战火,天一阁打破数百年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将所藏善本分3批进行4次转移,直至抗战胜利,方得重返阁中。其过程历时10年之久,倾注了仁人志士的大量心血。

早在日寇进攻上海时,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便下令各地政府要保护好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介入天一阁管理的鄞县文献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也多次召集会议,商议书籍的安全存放问题。大家商议决定先将阁藏孤本善本装箱转移,运到市区月湖西边的碧沚祠藏匿。李开升在文中写道:“1937年8月17日,三大箱书搬下宝书楼,运抵碧沚祠。这次移藏,量虽不大,却拉开了天一阁藏书外运躲藏的序幕。”

祠堂距闹市区并不远,隐蔽性不强,也不安全,大家还是不放心。藏匿24天后,1937年8月31日,碧沚祠的古籍再次被转移到鄞西乡下眺头范家庄,先后由管委会委员范吉卿、范若鹏负责保管。

第二批藏书转运是在1939年1月5日,管委会再次决定,挑选阁中明以前版本及抄本装箱外运,转移到鄞县茅山范钦墓庄藏匿。没多久,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宁波,整个城市陷入混乱之中。1939年2月8日,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再次要求将天一阁藏书运往龙泉,直至抗战胜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