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50年收藏痴迷不悔全赖有此三乐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2 09:37:18

古钱币收藏是一项高雅、文明的成人自娱游戏。只要没有梦想发财的功利思想,它带给你的就会是无穷的趣味和无限的快乐。它会使你的生活充实,充满活力;会使你的大脑灵敏睿智,聪慧勃发;会使你祛病驱邪,健康活泼。近五十年的古钱币收藏,使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始终能笑面人生,笑对冷眼,笑奔未来。

古钱币是古代皇帝的“名片”,是蕴藏当时历史信息的“王信”,收藏古钱币的乐趣就在于捕捉住这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刻历史内涵揭示出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归纳起来,在古钱币收藏的三个阶段,会给你带来三种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意味隽永程度不同的快乐。

带给我的“拣漏之乐”

“拣漏”是所有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最喜闻乐见的事儿。每个古钱币收藏者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少或多的“拣漏”经历。古钱币是所有收藏品中,最具“拣漏”魅力的品种。它浩如瀚海的品种和数量,它近三千年悠久的历史,使任何“大家”、任何“首富”的知识和财富都显得贫乏和渺小。任何人、多少钱,都不能将中国古钱币的“漏”都拣净,都买走。古钱币“漏”,每时每刻都无私地面向所有人,任他们拣,任他们选。但幸运只会降临到有知识贮备,有财富实力,有恰当机遇的人身上。

记得六十年代末,我刚从部队复员到工厂,每月38元9角的工资。那时,搞收藏,书靠我给一些单位写剧本写节目换。古钱靠下乡挨家挨户买农副产品同时串换。七十年代,当出现游击队似的旧货市场时,我只能靠买俩个钱,卖一个钱赚一个钱的方法搞收藏。那时假钱很少,所有古钱都是“漏”,只要你愿意拣,两年后价值都成倍翻番。可当时比脸还干净的腰包,却使我多数时间只能饱饱眼福。

八十年代末,搞钱币收藏的人象大爆炸似的一下子挤满了各种旧文化市场,以钱养钱成为了可能。此时我的工资比复员时已经翻了十倍以上,可和古钱币价格几十倍的涨势相比还是微不足道。为了以钱养钱,我采取了“集中买、单枚卖”的方法,集中资本成本论堆地以最低价购入,然后,卖掉复品或最值钱的换回本钱,剩余的就成了我的藏品。

一次,在沈阳老北站钱币市场,我以5000(约等于我十个月工资)元买了一位老收藏家的,一本共有50枚较好藏钱的钱币册,将其中一枚战国圜钱“离石”匀给了当年被评为辽宁省十大钱币收藏家的“小武子”,一下就换回了7000元钱,剩下的49枚钱都进入了我藏钱的珍品行列。这次“拣漏”经历对我一生的影晌巨大,它告诉我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只要看准,就要果断出击,这样就会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价值的藏品。

随着我担任多个企业负责人经历的延续,手头可支配现金的数额增多,“拣漏”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曾以一万元购得五常出土的一对巨型(直径都在40厘米上下)铁钱。以数万元买得一坑阿城刚挖出的瓮藏窖钱中的上千枚辽钱。以数万元购得一位东北老藏家一套日本皇朝十二钱金样。也曾以五元钱的枚价从北京报国寺一摊贩钱币册中挑出一枚“绍兴通宝”小平铁母。曾以120元在沈阳北站市场购得一品折二隶书靖康元宝。这样数不清的“大漏”、“小漏”铺平了我古钱币收藏的道路。

说完了谁都有的“过五关”的“拣漏”事,再坦白坦白贪心人才会有的“走麦城”的“走眼”事。我在古钱币收藏上基本没走过眼,可在金银机制币和纸币收藏上却连续栽了几个大跟斗,一次次显了大眼。

03年春天,一位和我非常熟悉的、家在朝阳的张姓会员给我来电话,说他的一个朋友在拆老炕时挖出一坛银元,问我要不要?当时古钱币市场较低迷,而银元价格在拍卖会上却屡创新高。我原不收藏机制币,但看到市场机制币看好的走向,不自觉地动了投资机制币的念头。银元拿来以后,我对图谱、验成色、称重量感觉良好。一问价格每枚平均一百元,也自觉合理。心想就凭其中的几枚文曹武曹、段祺瑞、唐敬尧人像币也早够本钱,自已为又拣了个“大漏”。办公室张主任劝我等专家来看过再给钱,我不听,生怕生意跑了,忙不迭地付了款。下午钱币学会的吴振强看到这批银元后,告诉我里面的人像币都是高仿币,近一半的冤 大 头等低档币才是真币。因为是与自己的会员做生意,吃亏上当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一下损失了几千元,这个眼走得真不小。

04年春一天,我在北站市场看到一个破镜框里夹一枚使用过盖销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俗称‘小片红’)邮票和一张颜色陈旧品相还不错的大清银行纸币,上面赫然印着一个满族女子凤冠霞帔的半身像。中国清代印有女人像的纸币从未听说过,这张纸币如是真品将弥补纸币史之不足。于是我花100元钱买下了镜框。邮票正如我所料,是假的。可对纸币我却不能辩其真假。我给北京纸币专家徐枫和江苏钱币学会《中国清代银行史》作者打电话请教,他们都没见过,说不出具体意见,他们鼓励我写篇介绍文章让钱友讨论。于是我写了一篇争鸣讨论文章,假设该币如是真的可能产生的原因,请大家发表意见。

文章在《中国收藏》等报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收藏纸币朋友的关心和讨论。西安钱币专家董大勇在《收藏界》撰文,对我的文章给予了痛快淋漓地鞭挞,并诚恳地指出了此币造假的马脚。大勇先生虽然没理解我意在引起讨论的意图。但他切中要害的批评,真使我受益匪浅。这次走的眼虽不大,但丟的人却不小。它再次告诫我,在不懂或没有深入研究的领域万万不可轻易出手,更不能自以为是地乱发议论。那样,不仅会使自己丢人,更可恨地是误人子弟。

收藏钱币过程中无数次的“拣漏”和“走眼”象一首高亢而低徊的交响乐,诉说着收藏者时而欢乐亢奋,时而痛苦沮丧的心情,就象春夏秋冬的四季,既有春光明媚,也有烈日炎炎,亦有秋高气爽,更有冰天雪地。只有“拣漏”没有“走眼”,是文人吹牛,绝不是真实的收藏;只有“走眼”没有“拣漏”,是儍子撒钱,同样是不真实的。“拣漏”和“走眼”的组合才是古钱币收藏阶段的欢乐之曲。

古钱币整理阶段

带给我的“鉴赏之乐”

古钱鉴赏是古钱币收藏的必修课,是每个收藏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古钱币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它犹如一座打开大门的宝库,等你去区分玻璃和宝石,辩别鱼目与珍珠。

首先是“坑口”和锈色的鉴赏。“坑口”原来指翠玉的质地。分为“老坑”与“新坑”,“老坑”质地是半透明和近乎透明。“新坑”质地不透明。以透明度高的为好。而钱币收藏所说的“坑口”,与翠玉的“坑口”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钱币收藏的所谓“坑口”,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指古钱币在人们视野里的存在状态,大致分为:“生坑”、“熟坑”、“传世品”三种类型。“生坑”,是钱币经多年水下、地下埋藏被发掘出一段时间的状态。“熟坑”,是“生坑”钱出土较长时间,经过人们盘玩或流通后的状态。“传世品”,是未经过埋藏或入水的钱币在人世间存在的状态;二是指古钱币被发现时所处的区域地理及自然环境状态。此种状态只和“生坑”钱有关,与“熟坑”、“传世品”钱关系甚微。

日常谈的所谓“坑口”,绝大多数都是谈的“坑口”第二层狭义状态,也就是单指“生坑”钱在不同区域地理及自然环境下的状态。这种“生坑”“坑口”按空间,可分为“东北坑”、“西北坑”、“南方坑”、“西南坑”;按地理,可分为“辽宁坑”、“江浙坑”、“内蒙坑”;按自然情况,可分为“沙漠坑”、“沼泽坑”、“水坑”、“黄土坑”等;按环境,可分为“灰坑”、“坟坑”、“垃圾坑”等。不同“坑口”,由于外部条件的差异,造成钱币在埋藏时电化学反应的差异,给氧化出的锈壳以不同的厚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底子,不同的粘着度。要知道各种锈色如“瓜皮绿”、“淀青”、“水银锖”、“枣皮红”、“黑漆古”等等,都是在什么“坑口”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需要鉴赏者不断观察实钱对比分析,记住特征。了解掌握了各种“坑口”和锈色的识别要领,鉴赏者的辨伪能力就完成第一次飞跃,成为“有眼力”收藏者中的一员。

其次是形制和工艺的鉴赏。老实说中国古钱币到机制币出现时为止,钱币铸造的工艺进步很小,虽然经过了范铸、模铸等革新,工艺已经纯熟、但普遍质量不理想,粗糙有余,精美不足,个别朝代还时有退步。了解了铸钱工艺笨拙落后的细节,就知道伪铸的假泉有时真假难辨的原因,不是假钱技艺高,而是真钱工艺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