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古观象台遭劫前的最后一幕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2 09:37:09


1900年拍摄的古观象台城台


上个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学生参观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今貌


1900年时的古观象台

▌呼延云

最近,清华大学成立天文系的消息刷屏各大网站,如果联系《流浪地球》的票房突破46亿,那么也许真的可以说:一个全民热爱科普的气氛正在形成。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向宇宙的更深邃处探求知识与真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那座矗立在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古观象台,正是这一优秀传统的明证。近年来,在我童年记忆中永远古朴而孤独的古观象台,正在逐渐告别门可罗雀、观者寥寥的岁月,迎来无数人的登临和膜拜,因为,那里包涵着太多太多值得深思的史、事与物:过去、现在与未来,光荣、耻辱与悲伤……

从比利时来的钦天监

童年,我家就住在建外大街的南边。平时吃完饭,老爸经常带着我到建国门立交桥下面的草坪上溜达。深灰色的古观象台身材敦厚、造型古朴,矗立在车水马龙的建国门立交桥边,无论是白日里的车流奔涌,还是傍晚时的街灯齐明,都丝毫不能搅扰它的缄默和沉雄。它仿佛是一位历尽沧桑、心如止水的老人,在辽阔无垠的天幕下,在白云苍狗的变幻中,无声地凝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安放在顶端的玑衡抚辰仪、象限仪、黄道经纬仪和纪限仪,依次罗列,宛如老人头顶的桂冠。

事实上,这座古观象台及其仪器,不仅集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之大成,还是融东西方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象征。

古观象台初名司天台,位于元代司天台遗址之上。据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初建司天台时,曾在台中盖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重檐大殿。巨匾御书紫微二字,高悬檐下,台上的浑天仪、简仪、铜毯、量天尺等诸般天文仪器,皆由擅长仪器制造学的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之后数百年间,原来的建筑虽然逐次塌毁,但这些仪器却留在台上完整无缺。明朝建立后,司天台已经残破不堪。据《明实录》记载,正统七年三月壬子,造会同馆和观星台,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古观象台是公元1442年重建的。当时观星台下还建了紫微殿庭院,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又增造晷影堂。这时的观象台就算正式“定型,除了台顶因为增加了一些仪器曾往东扩充了三米之外,至今没有大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古代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从史书上看,尧就曾让羲和氏观测天文,到舜时已经开始有简易的天文观测仪。包括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等天文现象,在我国古籍中都有大量记载。观测天象是钦天监的工作,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皇帝制订和颁布历法,如果推算错了节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明末清初,随着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的来华和科学交流的不断加强,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西方天文学在制定历法上更加准确,但由于杨光先等保守势力的阻挠,导致汤若望等人被投入监狱。

杨光先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满嘴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对付这种科盲,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脚踢飞,康熙就是这么干的。康熙亲政后不仅罢黜了杨光先,还任命比利时人南怀仁任钦天监一职——在历史的这一瞬间,中国传统文化借康熙大帝的博大心胸,表现出了兼容并蓄的积极一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