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版画艺术家陈琦作品入选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Re-睿”——
既有视觉震撼力,
更强调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时间简谱(手制书) 陈琦
《云立方》让自然光进入一个透明质地的空间,留下云影的变化,在转换传统烟云与丘壑的通透性的同时,接纳了西方的光影变化特质,任光影轻盈流泻,变化万千,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景象。似乎正是这种诗意景象蕴含的东方智慧与智性,让版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的作品入选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Re-睿” 。
选择以“Re-睿”为主题,中国馆策展人吴洪亮希望观者静心体验生活,同时向世界公众展示古老中国的文化智慧。而这也是陈琦几十年来矢志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版画特别是江南水印木刻,同时以当代艺术家的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对传统版画语言进行转化所达成的效果——一如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所言:在陈琦的作品中,“物的形态披染着历史的色泽,生命的意态从时间的帷幕中浮现出来,水的波纹荡漾起音乐的旋律和诗的韵律,大尺幅的水印版画褪去了尖锐的刀笔痕迹,只留下一片闪烁的光斑和单纯的静穆。陈琦以唯心的沉思进入唯美的世界,超越媒介的物质性走向语言的精神性,为我们带来视觉意识流的崭新体验,为中国当代艺术增添了新的经验。 ”
鲜丽外观反衬内在空灵
5月11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外的草坪上将出现一只高4米、占地100平方米的粉色八角“礼盒” 。观众步入其中,天花板镂空图形使光线投身于地面和四壁,通过云层厚薄、阳光强弱展现明暗和时间;观众步入这个户外装置所形成的绝对空间里,在光影与时间的变化中,体现虚无里的现实,也能感知生命的存在。
策展人吴洪亮将这件以陈琦的“时间简谱”系列中的《云立方》为基础的作品视为展览的“驿亭” ,而对于这个“静坐”在威尼斯的碧海蓝天之间、如茵绿草之上的粉色礼盒,陈琦则把它视作送给世人的礼物,“粉色的八边形空间装置像是个精心修饰过的礼盒,它的入口令人充满好奇。当观者进入作品内部时,就能发现里面是一个由阳光、月光、天光投射出的虚静冥想空间,仿佛进入了时间内部,从光影变幻中,体验时间之象。而这些由自然启迪的哲思意象则又在盒子中心一本刻满‘虫洞’的手制书上呈现出来,仿佛生命与时间演化密码。 ”他介绍,这一作品的创作原点来自《金刚经》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故而他将作品题名《无去来处》 。作品通过波普式的粉色礼盒外形与作品内在呈现出的东方哲学“心智”形成强烈反差,以空间的静,呈现时间的动;以视觉的实在,体现思维的空性;以鲜丽的外观,反衬内在空灵。
而那些天花板上的镂空虫洞图案,则来自2007年陈琦在英国办展时在收藏家冯德保家中参观他的收藏,无意间翻到清刻《太平山水图》中《雄观亭图》一页上的虫蛀痕迹,“那虫洞令我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孔洞中曾经有一个生命,对于这个生命而言,那本书就是宇宙,这个想法让我对这些虫充满想象、对时间充满想象” ,陈琦说。他开始用虫洞和从虫洞衍化而来的龙纹、云纹、水纹、火纹构成生动的图像世界,表达生生不息的生命裂变。“时间似乎是无形的抽象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我看来,时间是物质的。如果留意,我们几乎能在所有的物质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大自然季节更迭的色彩变换到镜中容颜的沧桑。现代天文物理学家通过哈勃望远镜传回遥远天体星云图片可大致估算出那些星体的年龄和它们的生命周期,现代考古学可通过碳14准确测定出文物产生的具体年代,地质学家通过化石或岩石切片推断遥远冰河期的周期。所以,尽管我们看不见时间,但它无处不在,并以种种物质形态向我们显现它的存在。 ”他曾这样说。因而,从2009年,他开始着手以蠹虫啃噬书本形成的孔洞为原点,进行“时间简谱”系列作品的创作——从版画到雕塑到手制书再到建筑装置,力求用一种清晰可触的物质方式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形态立体呈现出来。“他已经不把自己的艺术局限在版画之上。版画对于陈琦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原点’ ,艺术家从这个原点出发,而至于做什么东西就都变得无所谓了,艺术家可以觉得什么合适就做什么。 ”版画家广军这样评论。
而由《无去别处》进入中国馆展厅,有一件与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别处》 。陈琦在室内搭建了宽1 . 5米、长10米的廊道,上设经过电脑编辑的灯光,通过镂空虫洞的天花板,它在墙上同样形成了节奏与色彩可变的光影, “重述”了《无去来处》的内容。“走到尽头,我呈现了一件布满虫眼的善本书和我刻制的‘时间简谱’手制书,从而完成了对‘时间’这一概念的陈述。 ”他介绍。
12>>>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