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从大漠来到故宫 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0 09:52:4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9日电 题: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记者 宋宇晟 上官云

综合报道,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已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从大漠来到故宫  故宫新掌门为什么是他?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因为我出生在甘肃农村,那个地方非常缺水,我小时候经常看见那些水利工程师或技术员扛着三脚架、经纬仪在修水渠,我特别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王旭东最初的工作和文物、艺术毫无关系,而是一名工科生。

他能到敦煌工作,其实很偶然。1991年,敦煌研究院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在老师的推荐下,王旭东“决定去敦煌看看。在这之前,对敦煌他只记得父亲曾去那儿旅游,还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影。

就是这一,王旭东被莫高窟独有的神韵吸引,决定留下来,从事莫高窟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工作。他回忆,刚来莫高窟时,每天都要扫沙子

但对于敦煌壁画,王旭东彼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以一个工科生的视角来看,只觉得它们是土、是矿物,他关注到的,是壁画的起甲、开裂等问题。

久而久之,他了解到壁画的价值,进而对莫高窟的管理、保护工作愈加用心。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从耳濡目染到发自内心的敬畏

为什么后来会渐渐喜欢上敦煌文化?

王旭东后来对媒体说,是耳濡目染。

因为我就住在莫高窟,经常在洞窟里转,周围的同事也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慢慢地,你就会从心底里产生要了解它的欲望。

于是,王旭东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请教,进洞窟的时候,也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壁画上。

我了解到不同时代的彩塑、壁画,其风格以及技法都不一样。而且,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们表现的思想也不同。我越来越觉得其中的学问太大了,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敦煌文物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慢慢地,王旭东觉得,敦煌石窟不再只是石头、泥巴,它们是有生命的

最大限度延缓文物衰变

但石窟的生命终究有限,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播敦煌文物所承载的文化,成了几代敦煌人面临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文博界率先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

王旭东曾说,保护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的衰变

在王旭东任院长期间,数字敦煌逐渐成为现实。

据报道,目前,敦煌研究院完成了150个洞窟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已有30个洞窟能在“数字敦煌网站上免费三维立体呈现。据说,其中的高清图像比到洞窟现场,借着手电筒光看得还要真切。

不过在王旭东看来,数字化手段保存文物还只是第一步。要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让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

也是在王旭东履新敦煌研究院院长的那一年,研究院开始实施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以网络预约为基础、分时段参观为措施、数字展示组合实地参观为内容。

今年3月,王旭东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敦煌研究院将根据需求与微软、腾讯、小米、亚马逊、华为等公司开启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一方面做保护,比如将石窟文物数字化;另一方面,把敦煌文化推介和传播出去。

在他看来,要让文物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