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武汉“泥炉王”家中建起博物馆 记录炉具历史变迁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03 09:12:47

中新网武汉3月29日电 (武一力)今年87岁的武汉奶奶胡玉华家住武昌后长街33号的一个小院落中。近年来,她在儿女的协助下把这个院落改造成了一座私家泥炉博物馆,里面保存着近200个纯手工泥炉,其中最古老的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泥炉是中国传统的家常用品,可用于烧水、炖食,制作始于清代中后期。随着时代发展进步,曾经随处可见的泥炉如今逐渐在生活中消失。

记者29日来到泥炉博物馆看到,该博物馆保存着从1953年至1996年的5代老式泥炉,即白泥圆炉、红泥煤球炉、红泥蜂窝炉、铸铁蜂窝炉和铁皮高效节煤炉。

这些泥炉都出自胡玉华和她的已逝老伴叶国铭之手。胡玉华说,她和老伴在后长街生活了60多年,一起做了半世纪的炉子,是当时武汉唯一开厂做泥炉的。因为胡玉华和叶国铭做的纯手工泥炉牢固耐用,被大家尊称为“泥炉王”。

2008年,叶国铭因病逝世。为了保留下逐渐消失的泥炉和纪念逝世十周年的老伴,2017年底,胡玉华决定把家中存留的老泥炉展览出来,便办成了这个私家泥炉博物馆。

胡玉华介绍,做泥炉是一件苦差事。需要先选土取土、晒干碾碎筛细浸泡,再从模具翻制到修整毛坯炉,然后开炉门、平炉脚、复内膛、外涂泥浆、晒干,最后烧窑、制内胆,给泥炉周身用铁丝编箍、做提手,总共10道工序,每批制作需半个月左右。

“我从20岁出头就开始做泥炉,当时的泥炉供不应求,武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我和老伴做的炉子。”胡玉华说。

如今,泥炉渐渐成为了年轻人眼中的“稀奇物”,胡玉华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筑炉了。她托女儿网购了一些泥巴,闲暇之时做点泥炉模型,当做装饰品。

“我们把这些老泥炉留存下来,希望年轻人从中读懂‘匠心’,传承吃苦耐劳的精神。”胡玉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