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挥毫落纸如云烟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3-25 16:20:51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刘慧

翰墨飘香法自然,挥毫落纸如云烟。3月23日,由著名书法家朱关田先生题写展名的“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书艺空间——大展内容以历代写台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侧重于行草、隶书而含括楷篆,既有擘窠巨制,又有平尺小品,书风豪迈而不失灵逸,古拙而不失妍美,体现了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和台州精神。

行草相融 篆隶相聚

是春日,西子湖畔,翰墨飘香。人们聚集一堂,欣赏那笔意相连、墨色相连、节律相连的真、草、篆、隶,如何在浙江美术馆构建了一方书艺新天地。

是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们聚集一堂,欣赏那宛转而有张力的线条,灵动而不失端庄的结体,佐以完善的章法,流畅的气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心灵的愉悦。

你看,素纸条幅、中堂条幅、斗方小品、绢面条屏……沉厚而虚灵,绮丽不媚俗,精微又雅致。那巨大的榜书,则源于浙派沙孟海先生的豪迈书风,纵横驰骋、气势恢弘、激情四射。

你看,以碑筑其基、以篆丰其态、以简增其意……隶书篆书,对比强烈,节奏分明,极具厚重质朴之韵格,空灵抒情之意味。

你看,法度严谨的章草,流美潇洒的今草,或牵丝映带,或恒变不拘,为当代草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构想与式样。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环顾王波书法作品展,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无论是楹联、立轴,还是长卷、横披,都显得那么流美统一。漫步展厅,我们仿佛看见二王、米芾、张雨、康里巎巎和王铎的影子,却又清晰可见那以章草笔意,努力把章草的古雅和今草的宏逸,融入现代人文精神,最终形成独自闲雅萧散、静中寓动的书艺作品。

正如王波行书《厚德载物》给自己的警句一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展厅里,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解释:王波这样做是智慧的,他在观念上就不把五种字体看作是壁垒森严的“体”,而是提取并强调体内特有的笔势、笔意和笔趣,势、意、趣是鲜活的,如果各字体有“界”的话,那么它可以越“界”游走、交融、生成……王波已有的实践是成功的,当然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

交融不是简单相加,相对的两方面都需不断深入挖掘体悟,两个方面的融合其实更是不断的碰撞过程,其中增损取舍在瞬间万变中有太多的各样的生成可能。

比如章草,“纯粹”的章草存在时间短,存世的经典作品太少,元明的章草摆脱不了楷书的背景,而秦汉隶书时代的简牍章草又只是初创的“类章草”,作为资源,需要做大量的剔耙整理。

又比如篆书,它与隶书用笔虽然相近,但毕竟有古今文字之大区别,篆书字形的把握并化合也非易事。不过,并不担心王波创作上的处境和未来走向上的风险,因为王波的创作立点大致在“古今之间”。

无疑,王波是崇古的。他把章草与今草相融,把篆书与隶书相聚,都表明他想使作品更加古意盎然。同时,他又不泥古,他明白所有的创作本质上都是当代的。

因了,王波以当代人的眼光,关注着环境媒介的变化,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形式和空间的规律,努力使字古而式新,也是一种“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了。

“选择主攻草书,首先是因为它比较符合自己的性情。”王波说,草书并不是简单的潦草,它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因为草书的创作,首先要掌握好法度,在守法的同时,又表现了心灵的自由——往往显得很随性很随意,可又要讲究合法讲究到位,体现了从心所欲不越规的人生境界。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就像王波隶书《庄子 知北游》所言: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

做人亦如此,书法亦如此。

“王波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来自他已经呈现出来的成熟迹象。”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坦言,王波在创作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交融会通的掌控能力和发展格局。在此次展览中,王波有篆隶正草行各体书的较为纯正的呈现,并且在总体上形成了清俊明朗的审美倾向。其中更为突出的无疑是草书和隶书,所谓突出,不是指这类作品所占比例大,而是指这类作品实践得有一定深度,即写草书在“今章之间”,写隶书则在“篆隶之间”。

无疑,草书的主流在今草,王波于此道掌握稔熟,点画映带,眉目清秀,如春水微澜,楚楚动人。但他不止步于此,又涉足章草,意图使笔下的草书、增添古质朴趣。王波的隶书逆入涩行,大字能够舒展,小字笔短意密,基本还是汉碑法,但在形体上又参夹了不少的篆字,似乎在意象上又把时代往前拉了拉。可以预期,王波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会沿着目前的审美指向,在不同的阶段做量力而行的不同尝试,因此每一阶段都会显得“游刃有余”,而在总体上,则以“小步快走”的方式,一步步逼近自己的审美理想。

放眼望去,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那幅行草巨制《赤壁赋》仿佛从天而降,又悟其道而出。王波坦言:值天命之年,习书已逾四十载,感所学如沧海之一粟,生命不止,求索不息,惟争朝夕耳。

幼承庭训 得意忘形

台之山水,磅礴郁积,虽僻在海澨,足与华岱嵩衡并名。台之人文,自晋始启化,南宋朱熹提举浙东,奉祠来台,学者从之,一时称盛,世谓之东南“小邹鲁”也。台之士人,多致力于经学、考据,或工词章,卓然特起,群贤辈出。台之书家,以郑虔、柯九思、泰不华、陶宗仪为最著。

后生王波,可谓当代浙江书家之佼佼者——家乡台州,成为他笔下书之不尽的源泉。

漫步展厅,有心的观者发现,此次大展的内容以历代写台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侧重于行草、隶书而含括楷篆,既有擘窠巨制,又有平尺小品,书风豪迈而不失灵逸,古拙而不失妍美,体现了一种温雅潇洒的气度与劲秀挺拔的风骨,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和台州精神。

试想,王波四十载如一日在“白云山麓”的书斋里,是如何穿云驾雾书写故乡风物!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