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
北宋苏汉臣《百子图》,左上角有一儿童在放风筝。
▌赵运涛
春分时节,大地回暖,清气上升,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候。古人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是一项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而风筝制作技艺也是中国重要传统工艺,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燕”风筝更是老北京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实际上,古人一开始发明风筝,并非是为了休闲娱乐,而是有着重要的军事目的。最早的“风筝”也不是如今我们熟悉的“纸鸢”,而是一种风铃……
从“木鸢”到“纸鸢”
风筝最初是军事用具
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在古代被称为“纸鸢”、“纸鹞”、“鹞子”等。古人很早就幻想着制作出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的工具,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就曾发明出这样一件飞行器“木鸢”:“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意即墨子花了三年时间制作而成一只能在天上飞的木鹰,可惜一天就坏了。传说公输班(即鲁班)也制造过类似的“飞行器”,《墨子·鲁问》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做了一个木喜鹊,结果飞了三天。《渚宫旧事》也记载说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说鲁班发明了木鸢,可以载人,乘着它,可以窥探宋城的情况。《太平御览》说张衡做了一只木鸟,并将这只木鸟饰之以羽毛,腹中设置机关,能飞数里。这些说法虽然不一定完全可信,但风筝的发明确实应该与人们早期利用风能的经验以及对鹰等鸟类飞翔原理的探索有关。
东汉以后,随着纸张的普及,文献记载中,“木鸢”渐少,而“纸鸢”增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风筝。在唐代,出现了“风筝”这一词语,不过那个时候的“风筝”用来指“风铎”,是一种风铃,风一吹,响声如筝。李白《登瓦官阁》曰:“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其中说的“风筝”就是“风铎”。那么,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风筝”来称呼“纸鸢”呢?大约是到了五代时期,明陈沂《询刍录·风筝》曰:“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有个叫李邺的,因制作的风筝加入了丝绦、竹笛等物件,风吹声响,如同“筝”音,故其制作的纸鸢被人们称为“风筝”。但这之后,“纸鸢”或“风鸢”等称呼也存留着,大概“风筝”与以前纸鸢的区别是能不能发出声音,能发出声音的被称为“风筝”,不能发出声音的则仍用旧名。而到了明代,“纸鹞”、“纸鸢”与“风筝”则混为一谈了。后来,“风筝”便成为了统一的称呼。
唐以前,风筝一般被看做是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宋高承《事物纪原·纸鸢》说汉代的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打算趁着刘邦不在家,挖地道进入宫内,“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做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之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惜传如此,理或然也。”《南史·侯景传》记载说,南北朝时期,因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困宫中,他想利用风筝向外发送信号求救,可惜被敌人发现射了下来,“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新唐书·田悦传》记载,唐代的张丕被困,他也利用风筝求救兵,“急以纸为风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例证都说明,风筝确实有着其军事用途的一面,而且应该是其最初的功能。
12>>>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