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杨赟
儒岙镇位于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景色秀美,风光怡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滋养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凭着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克服专业技术和知识薄弱的缺点,利用枯根朽木,变废为宝,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他们,是根雕艺人。
3月15日,记者抵达天姥新村,去拜访根艺协会会长潘飞扬。走进他的根雕作品陈列室,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根艺作品摆满了整个房间:威风凛凛的雄狮、仰天长啸的猛虎、展翅欲飞的老鹰、悠闲自得的仙鹤……从2米高的龙头拐杖到精美别致的虫鱼鸟兽,大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谈起他最初与根雕的结缘,还得追溯到2013年3月,退休在家的潘飞扬闲来无事,约上二三好友到山上挖笋。走走停停间,他随手捡起一根枯根细细把玩,突然发现那枯根像极了一对龙凤。“这里是龙凤的头和脚,弯弯曲曲的是它们的身体……”潘飞扬在空中比划着。虽然时隔6年,作品已送了友人,但聊起来仍记忆犹新。当时的他拿着树根,左看右看,越看越有趣,越瞧越喜欢,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自那以后,他有意无意便会去山里巡视一圈,每找到一块好料,他都异常兴奋,赶紧收入囊中。
距离陈列室百十步的一间屋子,是潘飞扬创作的主战场。“原本这里是我女婿的厂房,闲置出来后,就成了我堆放杂物的地方。”6年的时光,原本空无一物的房间里堆积了大大小小的树根,有的粗细如胳膊,有的重达1000多公斤。
但凡痴迷于物的人,都为之做过疯狂的事。2018年,正在田间劳作的他接到了女婿的一通电话,说达利丝绸有3棵300多年的老桑树根要丢弃。潘飞扬立即扔下手中农具,急急忙忙联系了几位拖拉机司机。天姥新村距离达利丝绸约29公里,40分钟的车程,但对心急如焚的潘飞扬而言,这段路漫长无比。等到三根重达3000多公斤的大树根被装上了车,他才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这趟旅程总共花费潘飞扬1500元。“在别人眼里,这些树根是垃圾;但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大自然的宝贝。”潘飞扬喃喃自语,“这树根有12根枝杈,刚好可以凑成十二生肖,等我有空了……”
根雕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潘飞扬告诉记者,必须选择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的木材,其中以柏木、榆木为佳。从发掘素材到艺术加工,他充分尊重树根的自然形态,对每件作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把握树根奇、绝、妙、全的特点,顺势而作,巧妙雕刻。“做根雕全凭想象,每一件根雕作品,都要根据它原有的形态,琢磨它像什么,在脑海里有个概念之后,就修剪掉多余的,雕刻一下点睛的地方,作品就完成了。”
说话间,他和记者分享了最钟意的作品。“鳄鱼!”记者一眼便认出了。“这只鳄鱼我只稍稍打磨了四肢和嘴巴,这些凹凸不平的树瘤都是浑然天成的,特别像鳄鱼背部的鳞片。好的作品就是人工成分尽量减少,注重突出作品的原汁原味。”如今,潘飞扬制作的根雕作品已有200多件,其中小部分已摆放在镇政府图书室里供游客欣赏。面对有人出高价购买,潘飞扬摇摇头,一件也不卖,“我做根雕图的就是个乐趣,人老了,要找点事来丰富下生活。”
2016年,潘飞扬和其他根雕爱好者自发成立了天姥根艺协会,平时以分散创作为主,在重大节日期间进行联合展示。2月19日,协会举办了一场根雕艺术展,当靓丽多姿的根雕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在场的人无不感慨树根的魅力。
“我有一个梦想,把世上的动物都用根雕的形式展现出来,现在十二生肖还差一只羊呢。”说话间,潘飞扬抬起头望向远方,阳光静静地洒在他历经风霜的脸上。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