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得此《牡丹亭》相伴,幸甚”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19 08:35:16
9月14日、15日,正值中秋佳节,由昆曲名家石小梅、孔爱萍、施夏明担纲的精华版《牡丹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这版由江苏省昆剧院复排的《牡丹亭》吸引众多戏迷奔赴苏州“打卡”,两场演出创下总票房62万元的市场奇迹。这批戏迷中有不少是80后和90后。看一场精华版《牡丹亭》,缘何成了年轻人的赏心乐事?他们这样说——
 
90后戏迷望梅:
 
这台戏有关美、爱、力量与信任
 
精华版《牡丹亭》上下两本的体例,依循“生可以死”和“死可以生”的线索,清晰而有力。是的,“精华版”一次次打动我的,正在于最圆融精妙的表演艺术表现出了最有力量的爱与美。精华是什么,就是“至情”,浪漫到极致圆满到极致,缥缈真挚超凡脱俗,坦荡热烈得能映照世间的万千枝蔓无穷羁绊,然后慰藉穿行其中的心灵。
 
“精华版”是关于美和爱的作品。杜丽娘从发现自己欣赏自己的美开始,发现园林欣赏春色,美的舒展激起无穷爱意。舞台风格至简,园林、春色乃至梦幻都只能从表演者身上来。《惊梦》里牵起的帽带拂过的衣袖,最实在的情感缠绵被表现得那么缥缈真挚。《寻梦》则是这场梦幻振荡心湖的涟漪,由内而外渐远渐轻。《写真》是对美的虔心,《离魂》是对爱的应许。我们就这样沿着杜丽娘的生命轨迹看到美与爱的绽放。
 
“精华版”是关于力量和信任的作品。我在这里仿佛找到了戏剧舞台浪漫传奇的重要尺度——对人性对情感进行提纯,探索美与爱的最顶点。杜丽娘为情而死,并不知道也并不在乎她的情会不会被辜负,但柳梦梅仍被要求有杜丽娘一样的情感强度。当他也来到花园,亭台荒芜,见“冷秋千”想望着曾经的“裙拖”,他从另一个方向走上了杜丽娘的生命轨迹。无“幽媾”不“还魂”,这并不是一分一厘不差的等价交换,这只是对美与爱的充分信任与希冀。我知世上不会有这样的“超人”,但是我知道我期盼这世上有这样的真情。“精华版”的舞台,不让这希冀落空。
 
80后戏迷竹林意羽:
 
这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滋养
 
这个中秋因为有精华版《牡丹亭》而变得格外让人期待,想必台下的其他观众也是如此。一场真正完整的演出,不仅需要演员入戏,也需要观众主动地投入情绪,方能共赴美好。
 
此次的“精华版”相较2017年的南京场有多处改动,这也是现场演出的有趣之处。不同演员、不同场次、面向不同观众,场场有别,不可复制。如果有机会把数年来演绎的各场精华版《牡丹亭》细细做个对照,算得上是与汤显祖、各位编剧和演员们的跨时空多元对话了。六百年水磨昆腔的“最传统也最先锋”除了体现在极简的一桌二椅上,也正体现在这经年的变迁中。
 
至于昆曲之美之力量,自不必赘述。如我在朋友圈里写的那样:
 
我为什么爱中国?因为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因为敦煌的《反弹琵琶》伎乐天;因为江南佳丽地的水磨昆腔——这些并不宏大的美像羽毛窸窸窣窣拂过心头,便成了深入骨髓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认同。这是我爱中国的理由。
 
90后戏迷非蝴:
 
观数遍,一嗔一笑百般不同
 
最忆秦淮河畔石小梅老师飒爽清隽的“侯方域”,那是我第一次听她的戏,只消一眼一句便被其魅力折服。只可惜石小梅全本《桃花扇》已经封箱,难免令我悔恨“此生一眼迟,落花才逢君”。此次《牡丹亭》苏州行,是小梅等老师给我最美好的馈赠,所以往返于南京、苏州两地也甘之如饴。
 
第一次看《牡丹亭》,只记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第二次看《牡丹亭》,记住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第三次第四次则听得伤感蓦起。从张继青到孔爱萍到单雯,“杜丽娘”一嗔一笑百般不同;从石小梅到施夏明,“柳梦梅”或多情或俊朗,皆令人钟爱。
 
《惊梦》一折,孔爱萍的《皂罗袍》唱尽春困幽情:“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孔、石二位老师拥于众花神之中,秋波含情,顾盼间胜却千言万语。《言怀》一折,石小梅老师身形不减当年,眉眼传神,方寸间灵动生辉。《离魂》一折,杜丽娘诉尽相思难遣离恨而去,戏中人幽恨深种,戏外听者亦是情牵泪下。《叫画》一折,施夏明以清俊之姿演绎柳梦梅相思难耐,堪堪呼应杜丽娘生死相许之一片深情。
 
除主演的三位老师之外,更有裘彩萍、计韶清、顾预、刘效、顾骏、赵坚、赵于涛、周向红、孙晶、石善明等众位老师的精彩演绎。无论文戏武戏、正戏谐戏,皆令人深爱。
 
中秋月明之夜,得此《牡丹亭》相伴,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