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中小学开展非遗课程 应多提供“自助餐”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03 09:12:26

 

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课程的设置要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呢?

非遗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也在加大,并积极探索多种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在这一保护体系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纷纷开展,形成了教育领域与非遗保护传承相互融合的局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非遗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和接受存在脱节的情况。

首先是校方与非遗传承人沟通渠道较少。笔者曾为学校相关负责人,却苦于难找非遗课程资源,甚至在周边农村也没什么发现,因而认为当地非遗资源较少。但在调到文化和旅游部门后,因专门从事非遗工作,我获知其实当地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经了解,非遗资源校园外百花争艳、校园内固守一隅的封闭现象并非个例。因此,拓宽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学校要加强沟通意识,社会各界同样需要增强合作意识。非遗管理部门可列出非遗课程菜单,教育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儿童非遗课程自助餐,根据实际情况点餐”“用餐,点燃中小学生对非遗的热情,激发探究非遗文化的主动性。

其次是非遗课程开展标杆过高。当前,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往往是在现有项目基础上自上而下形成校本课程,导致中小学生无法自主选择非遗课程。非遗课程的设置要切实与中小学生的身心需求相适应,如某幼儿园曾组织非遗体验活动,非遗传承人借素饼这一载体向学生讲述非遗知识,这种寓教于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非遗课程体验模式值得借鉴。

最后是非遗课程形式化严重。一些学校设置的非遗课程出发点不是非遗本身,而是一种扩大影响力、阶段性推进显成果的手段,少了非遗传承教育内在的滋养与浸润。学校应立足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各年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指标,以年级开设的校本项目为基础,设计出各年级的主题,着眼学生的差异发展。比如有的小学除了设立非遗课程,剪纸、盘扣等非遗小组也相继开设。

将非遗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为中小学生提供丰盛的非遗课程自助餐,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中小学生培养爱好、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意义深远、使命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