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广东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解决文物建筑轻保养、重修缮问题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3-23 11:22:24

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文物建筑中凝固着历史与文化的乐章。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文物维修的资金投入,大批年久失修的文物建筑得到修缮。然而,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认为,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仍存在轻保养、重修缮的现象。对此,广东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解决文物建筑轻保养、重修缮问题。

日常保养维护成难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瑞生提交了《关于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的提案》,建议制定文物建筑保养维护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立长效机制。许瑞生认为,文物建筑历经岁月风霜,脆弱易损,需小心呵护、定期检查和监测。而实际情况是,大量文物建筑得不到日常保养维护,小毛病不能及时修补导致情况持续恶化,而大修往往伴随着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很容易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怪圈,使文物建筑的真实信息、岁月痕迹荡然无存。

对于这种怪圈产生的原因,许瑞生认为,《关于加强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通知》、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均对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做出了规定,但实际上,这些规定很难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古建筑的使用单位很少主动作为、履行日常保养维护职责;各地也很难将保养维护工程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而文明城市评价标准中虽然有一项规定要对文化遗产定期保护,保存完好率不低于95%,但是各文明城市的文化遗产保存情况是否达到标准,值得调查核实。

此外,文物建筑的产权使用情况复杂,产权人和使用人经常不一致,还有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产权物业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经济鼓励政策,文物使用单位或产权人往往无力承担或不愿意支付日常养护费用,甚至干脆拖到必须大修时再申请专项补助资金。这在业内已不是秘密。许瑞生说。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文物修缮工程的设计费、监理费、施工费通常会随着工程量水涨船高,而在地方,保养维护工程的经费预算常常落实不到位,直到大修才能申请到专项补助资金。

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日常维护的重要性,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深表赞同。她举例说,在潮湿多雨的岭南地区,存在不少威胁文物健康的隐患,特别是漏水和蚁害。一旦有蚁害发生,便会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从而导致整座、整片建筑的木构件被侵蚀毁坏,尤其是长年空置、无人照料的乡土建筑,病害更为集中。只有坚持日常监测和维护,才能使古建筑长时间维持良好状态。曹劲说。

为解决上述难题,许瑞生建议向纳入保护名录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拨付日常监测和保养维修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将古建筑保护思路真正转变为以日常保养维护为主、尽量减少修缮。同时,将日常保养维护和岁修作为有关部门一项重要职责,定期抽查各文物建筑使用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维护资金安排情况并对社会公布。许瑞生表示,岁修是我国古代长期形成的古建筑保护传统,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建筑,都通过保养维护来使建筑保持良好状态。文物保护要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真正由抢救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同时,他还建议建立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记录、汇报和妥善处理古建筑病害,细化文明城市评比中保存完好率的指标等。

古建筑保护的广东经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逐步解决文物建筑保养维护的经费问题。如2014年,惠州市制定了《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对于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或50万元扶持资金;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每年还可以获得5万元日常保护运作经费。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伟思说,5年来,惠州市财政已核拨扶持及日常管理运作经费1000多万元,极大提升了各县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三大会议旧址(简园)就是一个通过保养维护、花小钱解决大问题的典型例子。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巡查维护中,发现屋面檩条有白蚁活动的痕迹,及时请白蚁防治人员进行查杀。白蚁防治公司工作人员发现,已经有5条檩条被白蚁侵蚀,但由于发现及时,尚未造成结构性破坏。“这次保养维护只花了几千元,却免去了一场屋面揭顶重修、门窗整体更换的浩大工程。曹劲说。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研究建立文物建筑保养长效机制,例如,计划为700余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排日常监测和保养维修的专项经费,总额超过2000万元,相关经费将在年内落实。广东省文物局计划年内面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贫困村,定期举办文物保养维护培训班,以提升基层负责人的文物保养意识,及时发现、处理乡村文物建筑的隐患。